贝宁共和国位于西非中南部,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25公里。国土面积112,62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660万。约60%的人口集中居住在南部沿海的一带。首都波多诺伏是国民议会所在地;科托努( Cotonou)是政府所在地。国旗有一竖两横三个长方形构成,靠旗杆一侧为绿色竖直长方形,右侧为黄在上,红在下的两个长方形。《新的黎明》为该国国歌。国庆日8月1日,也是独立日。居民以信奉拜物教为主,还有信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通用的语言有芳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法语为官方语言。贝宁为非洲古国。
在贝宁首都等大城市的上层社会和社交场合中,见面礼节同西欧特别是法国基本相同。当客人自我介绍或被人介绍给主人时,一般是主人先伸出手来握手。贝宁人称呼男性客人为先生,称呼女性客人为夫人、女士、小姐。不论在什么场合,女主人未伸手,客人不能主动与之握手。初次见面时,可说:“见到你很高兴”或“认识你很荣幸”,同时可简略地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主人,并聊聊家常。在贝宁,拒绝对方热情拥抱亲吻的表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贝宁人民热情好客。在著名旅游胜地冈维埃,迎接贵宾的最好见面礼是:村中男女青年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伴随着欢快的鼓点,站在木舟上跳起非洲舞。有的还拉着客人一起翩翩起舞,用这种传统方式表达对客人的最高敬意。
贝宁人的食物南北稍有不同。南部以玉米和咖喱粉为主,北部则以小米和薯类为.主。城市中大米、面包已逐步成为居民的主要食品。贝宁盛产棕榈树,用棕榈树油制作的饮料、食品随处可见,鱼类菜肴也较丰富。口味上喜油腻、香而辛辣的食物。喜欢吃大块的牛、羊肉,而不习惯吃切成肉片、肉丁和肉丝之类的菜肴。
松巴族人最爱吃的佳肴是“咖啦噜汤”。一些居民还食用一种近似高梁的粮食,西非人称之为“萨尼奥”,他们把这种粮食与菜汤、肉汤拌在一块吃,味道格外鲜美。
贝宁人用餐很讲规矩。长辈先入席,年轻人才入座。吃毕起身前,年轻人要向长辈点头致意,才能离开。如若吃鸡,晚辈不能吃鸡头、鸡腿。抓食饭菜时,不可越位抓别人面前的。来访的客人不能挑食,样样都要吃一点,否则主人会不高兴。信奉伊斯兰教居民,忌吃猪肉。大多数人忌吃虾、鸡毛菜和蘑菇等菌类。
贝宁和非洲各国一样,城市和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城市着无领长袍的人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各种颜色的衬衫、长裤,西装革履也是很平常的。在外交场合或遇到各种庆典,有身份的人,男士着宽松无领或矮领长袍的仍居多数,妇女则着用考究料子做的裹身布或裙子,头上要扎头巾。
贝宁人平时不太讲究装扮,有时只穿短裤,头上围一块头巾。一些少女非常讲究头发的梳理和造型,发型多种多样,如凤冠型、船形、多辫型等。贝宁人重视头发是从婴儿开始的。婴儿一出生就精心保护头发,并促使其尽快生长。而一些村子里的人们则将患重病的人剔成光头,目的是把头发里的生命力转移到身体上,以尽快恢复健康。
贝宁妇女也爱戴耳环、颈饰、手镯等饰物,耳环均以较大为美。他们所戴的青铜手镯,起源于贝宁,现已流行于西非各地。颇尔族男子的发型酷似骆峰,因为他们崇尚它特别能忍耐的吃苦精神,对骆驼有一种特殊的“相依为命”的感情。人们喜欢在唇上画各种图画。
贝宁有许多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南部地区水路纵横,风景秀美。首都波多诺伏附近的冈维埃水上村庄驰名海内外。沿海泻湖之上有许多小木屋,被称为“水上人家”。这里的许多妇女、儿童都是游泳、划船的好手,儿童们从小就练就了捉鱼的本领。城乡间有简易的集贸市场,出售土特产或工艺品,但绝不纠缠游客。住宿比较方便,游客对提供服务的人员付给一定数额的小费。
在冈维埃的水上村庄,每逢结婚庆典之日,全村居民便要唱歌跳舞,庆贺一番。喜庆的高潮是妇女划船比赛,男人们则在一旁擂鼓助威。优胜者的奖励是陪同新郎去接新娘,新郎家盛情款待她三天,然后便有小伙子们接踵登门求婚。
到贝宁进行商务活动,必须人乡随俗。首先应交换商务名片。谈判时,不可夸耀己方的实力,亦不可强行推销,否则不但做不成生意,还会引起人家极大的反感。视谈判情况而定,是否举行宴请或回请活动。在商务活动场所,见不到女翻译或女秘书,贝宁商人也不带夫人和子女出席宴会等。
贝宁南部地区的人们历来崇拜蟒蛇,许多人家里养蟒,在维达城还建有一座蟒蛇庙,供人们参观敬仰。传统的蟒蛇节上,妇女们把蟒蛇一会儿贴在额头,一会儿贴在肚皮上,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多子多福。
贝宁的南部地区基本上实行大家族制,族长是年纪最大,威望最高的男性。贝宁人热爱生活,对婚姻忠贞,尊老爱幼。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夫妻之间一般都能相敬如宾。他们视赡养老人、竭尽全力抚养小孩为天职,严禁任何欺侮老人和孩童的行为。
贝宁人身段修长,舞姿优美。很多妇女从少女时代起就有文身的习俗。每种花纹所处的位置都含有一定的意义。在颈部文有3条水平线的花纹,保佑长命百岁;在肚脐下文有蜥蜴形花纹,表示心胸宽阔;肩上文有三排平行花纹,表示能吃苦耐劳;横过鼻梁是一个乙形花纹,表示吉祥。
贝宁人和客人打交道,神情很专注,否则就是不礼貌的。他们的身势语言也很有特色:如果两只手按着头部讲话或走路,表明碰上不愉快的事情。如果要恳求对方帮助,他们往往伸出两手,手掌朝天翻过来,再配以有节奏的轻微点头示意。
贝宁各族居民的习俗多样。“割油棕比赛”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习俗。约鲁巴族“爸爸”一词,不仅用于称呼父亲,也用于称呼叔叔、伯伯、舅舅等与父辈同辈的男人。松巴族人名字里多含有“上帝”的意思。在松巴族,新生儿诞生后,都要到村里供奉的物神前举行祈祷仪式,并当场取一个吉祥的名字。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会选择射箭时箭头的落地之处,建造自己的新居。
和贝宁人相处时,尊重其宗教习惯,对他们饮食嗜好的由来、待人处世的礼节不要刨根问底,各民族信奉拜物教的内涵各有不同,应当尊重他们的习俗。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