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农事与历法密切相关。元朝初年,沿用金朝的重修《大明历》,误差日增,“前日中秋节,今霄月方圆”,尤其严重的是连农事活动所遵循的二十四节气的推算也失准,影响了农业生产,在人民生活中也造成了某些紊乱。为此,重新修改历法已是迫切需要的。
对历法的改革,刘秉忠曾上书忽必烈,只因当时元朝统一中国的战争尚在进行,难以实现。不久刘秉忠去世了。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国都临安,至此,长江南岸全部归顺元朝,天下一统。这时,忽必烈才采纳刘秉忠改制历书的建议,在北京设立太史局,由张文谦、张易牵头领导,王恂、郭守敬等具体负责新历的编算工作。
改历之初,郭守敬首先指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他曾焚毁阴阳伪书,破除迷信,坚持科学态度,集中精力研制新的观测仪器,并本着简化、实用两条原则,在1276年—1279年间,先后研制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等十八种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称这些仪器“臻于精秒,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其中最重要的是简仪和高表。
高表,是在我国传统八尺圭尺的基础上,增高5倍,又称四丈高表。河南登封告城镇的观星台,就是郭守敬亲自设计,主持建造的建筑式高表,它是用来观测日影长短,推算回归年长度和二十四节气时刻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是一大创造,它是在我国传统观天仪器浑仪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型的观天仪器,在结构上属于赤道坐标系。
因此,郭守敬又是赤道装置的创始人。简仪比1598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同类仪器早300余年。明末来中国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赞扬郭守敬为“中国的第谷”。另外,郭守敬还创制了玲珑仪、宝山漏、大明殿灯漏、屏风香漏、行漏等多件天文观测、计时仪器。
为了提高新历法的精密程度,在仪器研制工作即将完成时,王恂、郭守敬联名上书忽必烈,提出重建司天台(即天文台)。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改太史局为太史院(即北京司天台)。大都司天台不仅建筑宏伟,设备完善,而且网罗人才众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
1279年,郭守敬又上书忽必烈,要求在全国建立天文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上奏时间从早晨到傍晚,忽必烈细心倾听,兴致勃勃,十分赞赏。于是立即派十四名监候官,分几路出发,在“东至高丽(今朝鲜),西极滇池(今云南),南逾朱崖(今西沙附近),北尽铁勒(今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的广大区域内,设立了二十七个测量所(即天文观测站),分别测量当地冬至和夏至日影长度、昼夜时刻数及北极出地高度。这就是著名的四海测验。郭守敬对这次观测进行了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择观测站的位置。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跋涉千里,领导了大都——河南——南海方面的实施观测工作。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得到了大量、精密的天体运行相关数据,为编制新历法创造了条件。
编历工作从1276年开始,到1280年,经过了四年多时间完成。忽必烈取“敬授民时”之意,为新编历法赐名《授时历》。1281年正月初一,新历法正式在全国颁布实行。它虽然是多数人的集体创作,但郭守敬却是担任了主要的工作,起了决定的作用。
《授时历》有许多独到之处,它采用的一些数据,由实际观测得出,其精密程度,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元史》称:“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比如它测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回归年数值一致,但《格里历》颁布于1582年,比《授时历》晚了301年。
郭守敬等人创立了相当球面三角公式的算法,用于计算天体的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及其相互换算;创立了三次差内插法,使天体位置算得更精确,比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提出的同类公式早396年。还废除了历代编算历书中的分数计算,采用百进位制,使计算工作大为简化。由于郭守敬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使得《授时历》成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它从元初一直使用到清初,长达364年之久,并且还传到朝鲜和日本等国。
1291年,郭守敬年逾花甲,又转而从事水利建设。当时民间传说,滦河自开平至永平河段,泸沟河自麻峪至寻麻林河段,加以整治疏浚后,即可通行船只。元世祖一时不能决断,便委派太史令郭守敬去考察。郭守敬沿两河的新旧水道,仔细勘测后,认为,两条河道流域面积小,降雨量少,即使投入大量人力挖深河道,也会因缺乏水源,难以通行船只,建议元世祖忽必烈放弃这一计划。郭守敬的真知灼见,避免了一次劳民伤财的大浪费,元世祖深为赞赏。与此同时,郭守敬建议开挖北京至通县的运河,这样可把通过南北大运河从江浙运到通县的官粮,直接运到北京城。
以前,从通县到北京,全靠陆运,花费大量金银不说,而且一遇大雨陆运非常困难。牲畜死伤,不计其数。元世祖采纳郭守敬建议,令“当速行之”。经过两年挖凿,1293年,运河通航,长26公里。为了解决运河的水源问题,郭守敬不辞劳苦,走遍大都西北郊,查勘地形,寻找水源,选择路线,最后他选择了大都西北昌平神山脚下白浮、一亩等十多处泉水作为水源。为使泉水顺利引入大都城,他设计出一条沿西山山麓长达30公里的河渠,即著名的“白浮瓮山河”。
为防止引水东泄,郭守敬设计在河渠东岸修筑了一条大堤,史称“白浮堰”,这样将西山大部分地面水和地下水引入河渠。大致沿着50米等高线平稳顺利引入瓮山泊,再注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使南来的船只一路北上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运河开通后,元世祖从上都返回北京,见到积水潭上“舳舻蔽水”,盛况空前,十分高兴,欣然亲自赐名为“通惠河”。
郭守敬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一生中,他不仅脚踏实地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且还呕心沥血写了大量科学巨著。
1280年,在《授时历》刚刚编制完成,王恂去世。但历书编算公式、计算方法及其精化工作,还没有最后定稿。郭守敬随即竭尽全力,精心整理,编成了《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三历注式》十二卷等二十六卷天文著述。1286年,郭守敬继为太史令,仍埋头研究天文、整理资料,续著《仪象法式》二卷、《时候笺注》二卷、《修改源流》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细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舍杂座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诸星》一卷、《月离考》一卷等七十九卷。著书总共一百零五卷。当郭守敬把这些历稿上奏朝廷后,即被全部深藏于宫庭以内。由于封建社会的禁锢,可惜的是,致使这些灿烂的科学文化大多失传了。但郭守敬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却永远流传民间。
1316年,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辛劳了大半生的郭守敬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他的遗体归葬故乡邢台。邢台城西北三十里,曾有郭守敬墓。郭守敬的一生,是勇于探索,在科学事业上不断做出贡献的一生。他的辉煌成就,将永远为我中华民族所骄傲;他那科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