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 (1896-1972),又名绍箕,福建龙岩新罗区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邓子恢同志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1913年考入龙岩中学。1917年2月,东渡日本,在东亚补习学校学习。
1918年4月回国。1923年9月,创办《岩声》报,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闽西起义,任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长、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1929年,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
1930年,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1940年8月,任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主任。
1941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同年,任中央军委华中军分会委员、新四军第四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
1945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
1946年春,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兼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
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
1949年3月,当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同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
1950年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
1953年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
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
1964年12月至1972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邓子恢纪念馆,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东肖镇中心小学内,系利用革命旧址白土桐冈书院设立的名人专题纪念馆。1987年,利用东肖镇桐冈书院设立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邓子恢纪念馆,大厅正中安放着邓子恢塑像,分为8个展区,展出图片96幅、文物76件。
桐冈书院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为一院二厢房土木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1921年春,邓子恢、陈明、章独奇等在此举办进步读书会"奇山书社"。1923年9月,在此基础上创办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岩声》报,对闽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馆分8个部分展示了邓子恢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在农业合化方面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重要贡献,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2001年6月,邓子恢纪念馆被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子恢纪念馆展出图片120幅、文物85件、展线110米。
邓子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被誉为党内的农业、农村工作专家。
闽西是老一辈革命家邓子恢的家乡。他生于斯、长于斯、早年革命活动于斯,与家乡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乡亲们送他三个雅号:“游走郎中”“山歌部长”“农民知己”。
80多年前,邓子恢在福建漳浦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为了隐藏身份,他置办了一个医药箱,并向民间老中医学习医术,久而久之,他俨然成为当地群众眼中的“游走郎中”。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腰板,一身乡村郎中的打扮,漳浦及临县的平和、南靖一带,到处留下了邓子恢的足迹。每到一地,他都深入贫苦农民家中嘘寒问暖,遇有群众求医,他就用自制的中草药为他们治病。由于郎中身份作掩护,为他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秘密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创建农民协会,播撒革命火种,为建立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年,邓子恢的行李存放于漳浦县象牙庄浦尾自然村吴氏家中。
新中国成立后,住宅主人将保留的邓子恢用过的医药箱交给漳浦县委党史研究室,现存列于漳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见证邓子恢革命生涯的重要文物。
闽西是著名的山歌之乡。邓子恢从小就爱唱山歌,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声音洪亮,用当地老乡的话说:“子恢一亮嗓子,连雀儿都会掉下树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曾几度担任宣传部长,唱山歌就成为他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的最好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还情不自禁地回忆说:“邓部长总是一身农民打扮,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唱山歌,我们都叫他山歌部长。”邓子恢显然对这个称谓挺满意,他曾风趣地说:“那时,我这个宣传部长,其实就是山歌部长。”
1961年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回老家闽西做调查研究,其间与乡亲们观看龙岩山歌剧团排演的剧目《刘三姐》。看完演出后,他上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并说:“我这个老山歌部长要和山歌剧团的同志们合个影,行吗?”听说副总理要与演职人员合影,大家高兴地围拢过来,摄影记者随即按下快门,留住了山歌部长与山歌剧团演员在一起的珍贵时光。
邓子恢出身农民,早年从事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农业战线领导工作,因而他了解农村和农民,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家乡人民亲切地称他为“农民知己”。1956年,邓子恢带领中央农村工作部调查组,回到家乡闽西进行全国实现农村高级合作化后的情况调查。在40天的调研中,他不顾当时的病体,拄着拐杖,走村入户,先后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接待来访群众700多人次,处理群众来信700多封……
回到北京后,他先后6次向中央报告了考察情况,所提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为全国巩固提高合作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闽西做调查时,每次下乡出发前,工作人员都要携带茶水,邓子恢劝阻道:“过去游击战争年代,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送米、送盐、送菜。今天,如果我们不喝群众家里的水,他们心里多难过啊!”每到群众家中,他都接过老乡递上来的水一饮而尽。一个细节,饱含了他对农民的一片深情。
农民是我的兄弟,我是农民的知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这是邓子恢一生的真实写照。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我们当以老一辈革命家邓子恢为榜样,心系农村,关心农业,热爱农民,当好农民的知己,以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久久为功的作风韧劲,为乡村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
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
庶出旧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官宦人家、商贾巨富除了娶妻之外,还有纳妾的权利(娶小老婆)。山西民间俗称纳妾为“讨二房”、“讨小”,家中以及外人称小老婆为“姨太太”。小老婆所生的子女,即是庶生(非嫡生...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