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刘禹锡庙前,思绪越千年。
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就在汝州这块15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李白曾多次莅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苏辙曾在汝州任知州,其哥苏东坡虽然上书辞去了汝州团练副使的职位,未到汝州上任,但一生多次来汝州,浴温泉,登望嵩楼,游龙兴寺,酷爱汝州山水。就连唐朝的政治改革家、哲学思想家、《陋室铭》的作者、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担任过汝州的刺史。刘禹锡虽然在汝州任职时间不长,但因为官清廉、勤政为民,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百姓感其德,修建了刘禹锡庙,供奉香烟,世代纪念。
刘禹锡庙坐落在陵头乡陵头村村南的的牛脾山上,爱女刘仙姑庙也建在这座山上。
禹锡庙建在北边山头的清凉顶,仙姑庙在南边的山头上,两庙相距200米左右,呼唤可闻其声。两庙同时始建于唐,原建筑各有大殿三间及其厢房数间,并各有山门。
风雨乾坤,沧桑多变。如今的刘禹锡庙山门被毁,遗迹不存,而刘仙姑庙山门的基石尚在,它静静地躺在山上望着朝拜者沉默不语。仙姑庙大殿后建有方形五层涩檐砖塔一座,系原临汝县(今汝州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确定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立石保护。两庙均经历代重修,到抗日战争时期被国民党部队十三军所毁。1993年当地群众集资重修,并再塑刘禹锡和刘仙姑神像,供奉朝拜。
我站在刘禹锡庙前久久无语,虽然塑像粗糙,并不传神,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强烈地感知到了神灵。我想:汝州历代的百姓之所以把刘禹锡父女供奉为神灵,那是源于他们对清廉勤政为官者的企盼。百姓崇拜奉祀的是刘禹锡父女舍身为民的精神。
我站在庙门前的石碑旁凝视: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生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2年),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因参与革新被贬至汝州任刺史。刘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时大旱不雨,赤地千里,刘为救民,率伇吏于牛脾山上堆柴设坛,祭天祈雨,再次设祭,仍滴雨不降。第三次设祭,依然骄阳似火,刘猛扑过去,欲投火自焚,以示至诚。爱女秀英见状,急上前拦住父亲,代父投入火海。于是彤云密布,雷声大作,甘霖普降,万民得救……时为年清明节,群众为刘禹锡父女的爱民行动所感动,遂在其祈雨捐躯处建庙供奉纪念,并建塔一座,安葬刘女忠骨。自此,每逢初一、十五日焚香祭祀,如遇清明,四方百姓更是云集顶礼膜拜,百姓就到刘仙姑庙前祈雨,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当然,这只是民间文学,虽系口授,却代代相传,永生不灭。难怪有人说:民间文学是永恒的文学!
站在禹锡庙前,我想起了刘禹锡在汝州留下的诗作和故事。
九陌逢君又别离,
行云别鹤本无期。
望嵩楼上忽相见,
看过花开花落时。
繁华落尽君辞去,
绿草垂杨引征路。
东道诸侯皆古人,
留连必是多情处。
这是刘禹锡任汝州刺史时,在中州名楼望嵩楼上一气呵成的《送廖参谋东游》两首绝句。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会的喜悦和别离的伤感,以及美好的祝愿。刘禹锡在汝州似乎与望嵩楼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另一则故事也发生在望嵩楼上。
公元835年一个暮春的晚上,汝州衙内西北角的望嵩楼上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客人是当朝一品宰相《玄怪录》的作者牛增儒,主人是四海闻名的诗人,汝州刺史刘禹锡。
刘禹锡年长牛增儒7岁,诗文成名和为官都比牛增儒早。有一次,牛增儒向刘禹锡请教诗文,而刘禹锡少年得志,根本没把牛增儒放在眼里,当着众人信心口评点,羞辱得牛增儒无地自容。世事难料,没想到牛增儒后来官运亨通,一跃成为一品宰相,而刘禹锡则几番沉降。此番牛增儒出任武昌节度使,绕道汝州见他,他感到心里发虚,头皮发痒。
酒过三巡,曲度三套,牛增儒挥笔写诗一首《席上赠刘梦得》:“休伦世上升沉事,珠玉应会成咳唾……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刘禹锡见诗中并无责怪之意,连忙和诗一首《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少年曾汉庭臣,晚岁空余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犹有当时旧冠剑,侍公三日拂埃尘。”
牛增儒看罢诗,知道性情倔强、才华出众的刘禹锡呀知错认输,遂宽宏大量地说:“三日之事我不能做,也不敢做呀!”二人相对一笑,前嫌尽释。这桩文坛公案遂被传为佳话,千古流传。
站在刘禹锡庙前,我忽然又想起了他的千古传诵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全文81个字的《陋室铭》早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据说这名文是被“气”出来的。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矾,身在知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所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是斗室。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陋室铭》。
安徽的和县善于开发“名人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据央视国际文化频道载:《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檐飞拱,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端庄,上悬“正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狭小,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再次得到净化……
如今前来“陋室”参观旅游和叩访的游客一拨又一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我又想到了前年去广东连州叩访刘禹锡的情景:以刘禹锡名人文化带动的连州系列文化旅游出奇的火爆,每个景点都门庭若市,每个景点内游人若织……
就要躬别禹锡公了,但我的思绪仍在翩飞:刘禹锡在安徽的和州当过刺史,和州后人巧妙地打起了“名人文化”旅游的旗帜,刘禹锡在广东的连州做过刺史,连州的后人叫响了“名人文化旅游”的品牌。
和州和连州开发利用“名人文化资源”的做法,得益和造福于地方的百姓。那么我想:刘禹锡也在我们汝州做过刺史,我们却悄无声息地浪费了这笔宝贵的“名人文化资源”,这委实让人有些心痛。
开发利用“名人文化资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汝州潜力很大。不仅仅是刘禹锡,还有刘希夷、孟诜、韩安国、马丹阳、苏辙、李益等等。
站在刘禹锡庙前,我想古想今,攀彼比此,胸中回荡着无尽的激情: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汝州是一座人文底蕴涵养的城市,开发利用家乡文化资源并转化这一文化优势,推动地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域文明,我们正面临一个难得机遇!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
陕菜包含的口味很多,东府,西府,陕南,陕北都是陕西的菜,下面介绍一下东府蒲城当地的美食。1、八宝辣子八宝辣子夹馍,看一眼就让人口水四溢,恨不得咬一口才过瘾!尤其是蒲城特色的椽头蒸馍夹上诱人的八宝辣子简...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当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