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是“中国大蚝之乡”,是中国大蚝的主产区及苗种供应地。2010年“钦州大蚝”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大蚝,学名近江牡蛎,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河口区域都有分布。大蚝外壳粗糙、坚厚,呈圆形或椭圆形,壳面灰黑,内壳是白色釉质,有光泽,肉可鲜食,亦可加工成蚝豉、蚝油。
钦州沿海是我国产蚝之优良海域。据钦州市水产部门提供的材料,钦州是中国著名的“大蚝之乡”,目前全市沿海浅滩涂插养及深水吊养的大蚝面积有14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钦州的龙门、康熙岭、大番坡、东场、尖山等镇,尤以龙门最多;钦州湾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
据钦州地方志记载,当地采蚝、制蚝、吃蚝在350多年前就有了书面记载。当时渔民在浅海中采集大蚝,以之为食,又加工成蚝油调味,并且还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
钦州湾海岸线绵延520多公里,水深浪静,是养殖大蚝的“天然牧场”。但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海域都能育蚝。茅尾海海域,钦江在这里入海,海水盐度保持在17度左右,附近又有大片红树林湿地,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所以非常适宜大蚝种苗繁育。目前这里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生态育苗基地,不但满足了广西沿海养殖需要,还远销广东、海南。
在排榜村靠海边的沙滩上,堆满了育蚝苗的水泥柱和水泥饼。每年4月份,是村民们集中下蚝柱的日期。大蚝种苗柱放在茅尾海滩涂上育几个月,便可卖给外地的养殖户。
据当地渔民的说法,去海里采蚝叫做“氽(音tǔn)水”,就是人搭在舢板上,漂浮于海面。
解放前,每1.5公斤蚝肉能换0.5公斤米。每当大蚝采收季节到来,各家各户驾着一叶轻舟来到海里,把露出水面长在礁石块上的大蚝采下;到深水处采大蚝,一般需要几人搭档,一人屏气氽水到三五米深的海底,采摘海底礁石上的大蚝,其余在船上接应。
老一辈渔民讲,过去,氽水到海底就像进入菜园一样,海底的礁石上长满了大蚝,每氽四五气水(换四五口气)就能采蚝一箩筐。但是,这样的方式产量很低。最早有大蚝产量统计的是1955年,当年钦州沿海一带产量约为200吨。
大蚝在解放后开始有了人工养殖。钦州市的大蚝人工养殖是从1956年开始的,在那丽和康熙岭镇成立了集体蚝场,管理沿海一带的天然蚝区。当时的人工养殖做法很简单,就是在适宜养蚝的沙石海、硬泥底海区投石块自然采蚝苗,自然生长,经过几年便可以收获。1964年,水产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利用大蚝喜欢附着在石块上生长的特点,制作了水泥棒,在采苗期集中放到采苗区采苗,几个月后再移到宜养蚝区插养。这样,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大蚝插养虽然比投石养殖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因插养只能在浅海滩涂养殖,而且退潮时蚝柱裸露在滩涂上,影响大蚝生长。于是,水产技术人员又发明了吊养方式,即在浅海滩涂上插苗柱养殖一年左右,待长成中蚝,便取下蚝片连接成串,移往水深处扎排吊养,由于吊养的大蚝接触水体面广,天然浮游饵料丰富,因此生长很快,半年左右就育成成品蚝,比单纯插养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也成倍地提高了生产率。之后,养殖户们又将吊养技术不断改进,从桩架吊养发展到浮筏吊养,水泥柱吊养发展成水泥饼串养。
大蚝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据当地水产畜牧兽医局提供的数据,蚝豉含有蛋白质45%~57%,脂肪5%~10%,肝糖19%~38%,含碘量比牛奶及蛋黄高出200倍,有“海底牛奶”之称。钦州出产的大蚝体大肉嫩,皮薄味美,以其色泽乳白,肥嫩爽滑著称。
大蚝同时还可入药,是传统滋补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生蚝,治虚损,壮阳,解毒,补男女气血,令肌肤细嫩,防衰劳。”生蚝主要成分糖原能迅速补充恢复体力,并可以提高肌体免疫力。据资料记载,拿破仑在征战中喜食蚝以保持旺盛的战斗精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牛磺酸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必需品,而在其它生物中极为罕见的这种牛磺酸,在沙井蚝中含量之高为各类水产之冠。但医书上也提醒,它既养阴,又壮阳火,因此,有热毒在身,患皮肤病或生疮者,切勿食用,否则病情会恶化。
人们近年还发现蚝肉中含有一种鲍灵成分,对一些瘤细胞株和动物肿瘤有抑制其生长的作用。
钦州人善养蚝,也爱吃蚝。
大蚝味道鲜美,因为蛋白质高,但吃多了嘴会发涩。食家提醒,吃过鲜蚝后,最好喝一杯菊花茶,这样可以消腻。
当地渔民介绍一种吃法:鲜蚝焖猪肉,用文火焖上两个小时,将大蚝里的汁都熬出来,“这样焖出来的大蚝,汁浓浓的,肉筋筋的,味道非常鲜还很有嚼头。”渔民还有一种原汁原味的吃法,就是白灼大蚝,这样最能吃到大蚝那一股带着海水味道的原始鲜味。渔民做出白灼大蚝后,吃时以自制的蚝油调味,别有风味。
渔民们把蚝采回家后,撬开蚝壳取肉,用大锅煮后捞起,翻晒成蚝豉。制成的生晒蚝,用来焖肉最佳。
大蚝还有一种附产品,就是把加工熟蚝过程中所得的蚝汤生产成蚝油。煮蚝时,鲜蚝肉的部分液汁溶解于水,再经过15至16个小时的慢火熬炼,水分不断蒸发,最后留在锅里的就是酱褐色、浓郁芳香的原味蚝油了。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
老人过寿法门有哪些1、老人过寿以虚岁50岁、60岁、66岁、70岁、77岁、80岁、88岁、90岁、99岁及百岁以上宜大过,虚岁50岁之前,无论家族多么显赫,也不见建议大过寿辰,大摆寿宴。其中66岁、...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恰好从县城中心穿过,这里被称为“回归之城”,“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北回归线穿城而过,造就了奇特的北回归线文化...
在北京市朝阳门外,有一条神路街,这条街南起日坛公园,北至东岳庙,它的名字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东岳大帝在民间传说中是主管世间一切生物出生大权的神灵。明清两代,每年农历...
相传女娲之女降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女娲忌其饿坏,故取名娥娘。不吵不闹,沉睡不止,却不见生长。女娲深忧,盘古送来绿罗裙茶,劝慰道:“初闻绿罗裙,神长一百天。再闻绿罗裙,一生得平安。”女娲将绿罗裙茶放...
每个人身上都有体毛,体毛的作用很多,最大的就是抵御细菌。虽说人和动物都含有体毛,但是人类不像动物那样体毛长而密集,但是总会出现几个特例,比如下面的这位世界上体毛最长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猿人呢。下面...
泊莲寺又名泊莲禅寺,位于河北省泊头市肖圈村,建于2005年。泊头河北省的鸭梨、 金丝小枣之乡;西靠古运河,北临沧州,南依吴桥,(杂技之乡)东屏京沪铁路。泊莲寺的兴建,是为满足本地区的广大信众的愿望,提...
在梅山师教的请神科典里,各种神仙或列聖的名号都能在各种古代书籍或电视戏剧中见到他们的身影,唯独张五郎祖师例外。而有关张五郎祖师的传奇故事,在各佛、道、师教的师傅中间和民间社会底层,却不论老少妇孺皆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