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华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旧名长乐县,民国初改现名。说起五华,人们总会用“五华阿哥硬打硬”的来形容五华人。“硬打硬”体现了五华人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勇于进取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五华人“为人以正、为事以敬、为国以忠”的精神。那“五华阿哥硬打硬”是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其实,“五华阿哥硬打硬”,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这与历史悠久的五华石业传统深刻关联,与“石匠之乡”的环境密切相关。传统石业在客家话中叫“打石头”,“打石头”有两层含义:一是开采石头,二是在石头上雕刻和把石头制作成实物。打石头就是用坚硬的工具对付坚硬的石头,久而久之这也象征五华人的性格——“硬打硬”。
五华由于石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靠打石为生,石匠众多,建筑、雕刻工艺名闻海内外,是中国著名的“石匠之乡”。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石资源丰富,石业历史悠久,石匠众多……在古代,五华就较多地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用石块架造桥梁是五华石匠的拿手技艺。资料记载,早在450多年前,五华转水就有黄龙石桥,“以木为之,嘉靖十六年(1537年)易以石。”现在还保存的华城董源石桥,亦有400多年历史。
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石工到北京玉带河建筑了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此后,五华石工建桥队伍转战祖国各地,先后建筑了北江流溪河大石桥、从化神岗大石桥等。最能代表五华石工建桥技艺的为位于琴江下游水寨镇的水寨大桥。该桥于1959年11月动工,1961年2月建成,历时仅一年多。全桥四个大拱,长236.2米,宽6.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用花岗岩砌筑而成。桥的装饰古朴美观,桥东放置两尊威武雄壮的大石狮,桥西设浮雕龙柱两条,桥两面栏板刻龙凤花纹图案,无不活灵活现。为了减轻桥的自重,连两边竖立的36根石电灯柱也打成空心的。整座桥共用去不同规格石料 13556立方米,从开采、修琢至安装,均由本县石匠独力完成。有一位精通桥梁建筑、对赵州桥颇有研究的专家说,水寨大桥长为赵州桥的5倍,建筑难度比赵州桥大得多,“五华不愧是石匠之乡,李春辈出”。
解放前,五华石匠挟技谋生,穿州过府,过香港,走“南洋”,广东、香港、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内外不少城镇、乡村都有他们开设的石铺,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建筑都凝结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据统计,五华在外侨胞中,60%是石匠出身。据资料记载,香港初建时期,凿山开道,兴筑海堤,需要大量石匠。当时,广东石匠分肇庆派与嘉应州派,肇庆派以善雕端砚和碑碣闻名,嘉应州派以善打花岗石柱础著称。故其时来港石匠以嘉应州五华人居多,百年以来,不下数万人。今日香港,西自荷利活道西头,经西营盘以至石塘咀、薄扶林等处,东自大道东经跑马地、铜锣湾、大坑、北角以至筲箕湾等地,皆为五华石匠来港打石之地。西营盘、薄扶林、大坑、筲箕湾等地亦因石匠所居而成村落。
据罗香林教授《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记载:“综观港九之伟大建筑,或外表全部以光面石砌成,或柱础拱门与石柱石栏杆等尤变化多而美观,成为一种风格,而石砌之海堤与穿山道路工程亦伟,此盖以港九之地理环境使然,而客家石工石匠,遂得尽其劳力,发挥其在香港建筑之功能。”这些客家石工石匠大部分为五华人。在为香港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不少五华石匠也成为曾在香港名噪一时的建筑巨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浩如1873年到香港,他技艺超群,由打石而致富,上世纪20年代曾任广东省石业会馆和香港石业会馆会长,有“石行伟人”、“石状元”之称。矗立在香港中环的汇丰银行大厦是一座石砖砌成的高楼,就是由李浩如和魏标记共同承办兴建的。
建国后,五华石匠上北京、赴省城,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出国,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赢得了崇高的赞誉。如五华石工队于1958年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受到国务院的奖励;于1964年支援越南兴建了全长80多米的哥龙河拱式大石桥等。
近年来,仍活跃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韶关、佛山、肇庆及海南、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等地的五华石工,不下3万人。五华石匠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建筑力作和石雕珍品广布海内外。除桥梁外,较大规模的建筑有广州石室,深圳白芒海关石屋,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为前联邦德国建筑的花岗岩石室等。位于广州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石雕,越秀山五羊石雕,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门前石雕群,珠海滨江公园珠海渔女雕像,佛山城雕等较著名的石雕珍品,均为五华石匠的代表作。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