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脚下的西王堡村是华阴至今还在表演华山红社火的唯一一个村落。西王堡素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尤其是当地的民间社火--“华山红社火”(又名“血故事”、“血虎子”),曾长期在陕西东府乃至豫晋接壤地区享有盛誉,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已先后被列入华阴、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王“华山红社火”俗称“血故事”,据说是王氏先人元末明初搬迁至华阴,在当地祀神祭山活动得其真谛,此后世代家族承袭、屡演不衰,成为当地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华佗庙会、三月十五华山庙会、清明祭祖节庆的一大盛事。至民国年间,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经本村王仰文、祝永坤等人刻意创新,使其在表演手法上有了突破性提高,成为极富视觉刺激的殊世奇观。
194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西王“华山红社火”应邀进县城表演,其高超的技艺,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效应。
1947年元宵西王“华山红社火”在本村演出时,遭到了当地伪军的暴力滋扰,激起了村民奋起反抗,打击了伪军的嚣张气焰,伸张了正气,这次斗争的胜利和演出的成功,使西王“华山红社火”益发声名大震。但其后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解放初,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仅演了一次,此后,这一具有原生态荒蛮特质的民间艺术,已长期与世隔绝,濒于失传。
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西王村民激情萌发,旧艺重操,自发的在本村作一次恢复性的尝试表演,才初步抢救了这一绝艺,但好景不长,因扮演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西王“华山红社火”再度陷入冷落困境。直至1993年华山举办登山节,作为华山文化民俗元素和特色演艺,受邀演出,其惊险逼真的艺术表演赢得了数万观众的情绪共鸣,在演技上取得了新的成功。
2009年又在华山举行了“纪念汶川抗震”一周年展演,新编了独具特色的抗震演出节目,多家媒体予以关注报道。
西王村华山红社火有突出的地方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场面惊险、扮演逼真、视觉效果强烈。在演技上除静态的造型定装外,更有动态的表演场面,在扮演造型和空间设计上,吸收民间芯子和传统建筑工艺的处理手法,再附之以即景生情、妙语连珠的门联、故事联等文学内容的映衬,使其雅俗共赏、文野相生,从而产生一种惨烈中见奇趣,粗犷中寓雅正,原始中出新意的审美效果。
据华山红社火省级传承人王守望讲,华阴血故事的历史渊源已经无从考证,但这种以“鲜血”为主角的表演多与古时血祭有关。血祭与人牲有关。所谓人牲,就是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抗拒自然灾害,于是,便有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为了避免灾祸,人们就把自然灾害当成有人格、有意识的实体加以崇拜。为什么要用血祭这种方式?人们认为,只有把最珍贵的东西奉献给地母、农神、山神,让他们喝人血、吃人肉,神灵们才会最大限度地消灾赐福。血故事社火以“血”为主角,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古时的这类文化现象。
“所有的演员都会在表演的前一天,进行祭神,敬神以求活动过程平安。这是这么多年来始终延续的一个传统。从这一点来说,祭祀功能是从来没有丢弃的。”王守望介绍道。
当然发展至今,华山红社火早已不只是对原始文化生态的单一展现,如今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的警示与训诫,尽管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格外惊险恐怖,但这种“血淋淋”的场面,更为直接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假恶丑的“报应”,警示人们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在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转型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还是要心存敬畏,假、恶、丑永远被无情鞭挞,而真善美从来都不会过时、过气。
其实,在渭南民间,红社火并不少见,在大荔、蒲城、合阳都有类似表演,而华山红社火与这些又有什么区别?
华山红社火表演的特色在于,除了静态的定妆造型之外,还有动态的表演场面,这类故事要求在定点的现场完成格杀施行的行动,比如‘剁胫’这个故事,主要是说殷纣王残虐平民的暴行,表演前受害者被反绑于柱子之上,一条腿伸出放置于木墩,施行者手持利斧站在旁边,表演时,施行者举起斧子砍断下肢,一时鲜血喷涌,受刑者表情狰狞,惨叫不已。因为表演场景尤为真实,而且极为刺激,每次演出都会引来大批群众围观观看。
欣赏华山红社火,除了本体故事之外,当地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其声势宏大的阵容,报马、龙虎旗杆、百面锣鼓等开队,队后有老杆、后坠车、后坠驴等丑角的风趣表演。在这些仪仗和配角中,尤以鼓乐最有特色,它们有一套传统的地方古谱,气势雄浑激昂,节奏趋于紧凑,在配合红社火演出时,鼓手们头扎毛巾背插马刀,俨然如临阵对垒,为红社火表演打造了声势。
在数百年的发展中,除了《开肠换斗》《武松祭兄》《活剥皮》等古代文学故事节目之外,华山红社火的一班传承人还不断创新摸索,将这项民间艺术与现代的剧目结合,例如《斩栾平》就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处决栾平的故事。“之所以进行不断的创新,就是我们希望人们在观看完一场红社火之后,记住的不仅仅只是那些血腥、暴力的场面,引发人们兴趣的不只是化妆技巧,而是这段节目中所体现的一种历史故事与民俗文化。这是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的一个关键点。”王守望解释道。
“每次和其他非遗项目一起表演,我们都能抢了风头,周围群众挤得水泄不通,身布鲜血、装扮骇人的演员们一登场,人群里一片惊呼声和嘈杂声。
2010年,华山红社火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