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写花高手,其本身也是文学历史上一朵暗香弥漫、芳华绝代的“花”。可以说“花”这个意象频繁的出现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像荷花、梅花、菊花等,在李清照的诗词中,这些花都带有超脱尘俗的香气,给人高雅的感觉,也是李清照雅趣的追求。这些花在李清照的笔下已经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件,而是被赋予了情感,跟作者心灵融合之后的“花”,属于“人化”之后的自然物。其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对花的关注,让其不吝的抒发对花的爱惜和赞美之情。我们在读易安词中的“花”,仿佛看到了李清照花开花谢的精彩人生。
在写花诗词中,李清照写出了花开花谢、繁盛枯萎,这跟本人人生的三个阶段耦合,少女阶段、少妇阶段、晚年阶段。通过李清照对花的描绘来体验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少女时期的欢乐、中年时期的离别、晚年时期的忧凄。
前期的诗词描写的是闺中生活,同时也有其对爱情的向往。她能够去大自然中感受事物,这点是普通封建女子的生活不同,这也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入”的描写。这里的荷花就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写照,她钟情于山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出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李清照娇羞活泼的一面展示了出来。早期的诗词中,花与少女特有的气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相连,少女时代的作者有着如花一般的年华。
少妇时代的李清照热烈缠绵,“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表现出其自信满满,也有“香脸半开娇旖旎”的自珍。但是,嫁为人妇的李清照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文字中开始流露淡淡的闺怨。这个时期的花不再有蓬勃的沼气,而是“残破”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残”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其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晚年寡居的李清照茫然、凄苦,“挼尽梅花 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当国破家亡的痛楚表现到弱女子身上,李清照诗词中的花就更加衰败,除了残破,还有一种生命走到尽头的无力感,花的色调都变得凝重而灰冷。
李清照诗词中,花是人,人也是花,花与人互喻,心与花互释。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当属梅花,这个被世人称作“花之君子”的梅花在李清照的笔下更是超凡脱俗,比如《孤雁儿》中描写的梅花清雅、空灵,不媚俗,《渔家傲》中的梅花是咏雪之梅,也是不落凡尘;《玉楼春》中的歌颂的盛开的梅花,清雅新丽。易安词中描绘的诗情画意,把梅花的形态美展示在世人面前,并把梅花变得“此花不与群花比”。李清照多愁善感,认为自己和花儿同病相怜,在作品中揉进去花与命运。花的色彩也是这位奇女子一生道路的概括,两者相互映衬,组成了李清照诗词的意象系统。李清照如同一棵花树,外美如花,内秀如花,每一朵花都绚烂如天边的云霞,随着时光的更迭来舒散芳香的人生。以花寄托情思,是这位才女心情的大胆宣泄,也是女性独特人性美的寄托。李清照的坚强、自信让我们在阅读她的作品时感受那颗沉痛与美好记忆结合的心在坚强的跳动,正是她笔下的花,代表着词人的微笑、心酸、泪水。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对“酒”的描述比较多,能够从多个层面呈现出词人的真实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这些描述酒的诗词细腻入微,加上对周围景物的描述,把“酒”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把读者也带入其中。通过总结李清照诗词中的“酒”可以看出,她笔下的“酒”有四类:淡酒、残酒以及醉酒、病酒。这四个种类每个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这就可以看出跟酒相关的描述都带着一丝愁绪。
少女初婚时期的异地相思。李清照在豆蔻年华时嫁给了丈夫赵明诚,两个热爱文学的人走到了一起,爱好相似,其婚后生活自然美满,举案齐眉。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在爱情的滋润下变得越来越娇美,这个时期的诗词语言俏皮。婚后第三年,李明诚到外地做官,两地分居的生活自此开始,由于相见次数不固定,少的时候一个月、两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一年半载不见面。孤身在家等待丈夫的李清照就是在这个时候接触了“酒”,以此来缓解闺中的离别愁绪,企图用酒精麻痹自己。初次接触就让易安词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其以后的人生中,遇到愁苦之事无法排泄的时候,就会选择用“酒”来慰藉自己。
青中年时期的战乱波动。时光飞逝,李清照开启了青年到中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政治宋代战乱。不管是国家的动乱还是家庭的变故,这一时期都让李清照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李清照褪去了少女时期的娇俏,多了一份沧桑和厚重,沉郁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政治因素,金族攻破南京,皇帝南下逃命,李清照夫妇也随之南下。在迁徙逃命的路途中,李清照夫妇收集的字画、古玩等都丢失不见。而且其丈夫赵明诚在为母奔丧的路途中病逝。这短短的两年,易安词人家破人亡,如此巨大的痛苦让李清照痛不欲生。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中“故乡何处是?”就这么一句话就体现了在逃命的路途中,其愁绪仍旧在离乡颠簸之情中。“酒”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愁绪,压制失去故乡的迷茫。在赵明诚离世之后,酒跟李清照的生活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形单影只的生活中,“酒”成为李清照唯一的精神慰藉。
晚年离乡时期的家破人亡。李清照的晚年生活不尽人意,处于国难家难的双重磨难之下。虽说后期改嫁其他人,但是并不是其如意郎君,导致她的生活更加的心力交瘁。这个时期李清照内心情感的代表作品就是《声声慢》,在《声声慢》这个词中,表面上看起来描写的是秋日渐残的见闻,但是却通过这样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孤独寂寞、悲苦的思绪。
李清照晚年孤独无依,这位老妇人心中仍旧残存着少女时期美好生活的记忆,回忆越美好就愈发显示出现实的残酷。美好的回忆跟前言支离破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他人无法理解这种内心的苦闷,易安词人也无法言明这种痛苦的情感。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疊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传神的表达出了景、物以及情感,通过这十四个的叠词看出李清照无尽的悲凉,把其心灰意冷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迷茫的心境能够感染到每一位读词之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三杯两盏“酒”喝不下去,有的就是内心的悲悲戚戚。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思绪飘向了远方,根本品尝不到酒的香醇。“酒”已经无法消愁,愁绪无法排泄出去,仿佛酒的味道已随美好的往事一同淡去。
综上所述,“才女”李清照的诗词中有大量的写花、写酒之作,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外化成对“花”和“酒”的关注。其诗词前期清新婉约、后期悲凉凄切,打动人心。少女初婚时期的异地相思、青中年时期的战乱波动、晚年离乡时期的家破人亡,在李清照不同的人生阶段写出了不同的诗词,这些诗词是其独特审美观的体现,也是其情感体验的外显,用“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为中国文学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