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与槟榔屿,都跟潮州人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潮州人有食槟榔的习俗,而且是待客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春节客人来拜年的时候,在客厅上摆一个果盘装着槟榔(谐音为“宾临”)和柑桔(寓意为“大吉”)用以敬客,寄寓新春之际“宾临大吉”的好彩头。
据记载:“潮俗喜食槟榔,嫁娶以之为礼。”(民国《潮州志·风俗志》)“朋友往来,不具酒食,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叶槟榔,无时择口。”(清周硕勋《潮州府志》)“日食槟榔口不空,南人口比北人红。”(清代《澄海县志》)因旧时潮州人喜欢在口中细嚼槟榔,咀嚼时包上叶,其汁呈红色。
另据史籍记载,清代时有从潮州船运槟榔往北方贩卖者。名著《红楼梦》中,就有贾琏为引诱尤二姐而死皮赖脸地索讨槟榔吃的情节。可见清代初期食槟榔的风气很盛。潮州俗语也有“嘴含槟榔面抹粉”之说,反映了食槟榔曾一度是潮汕妇女的时尚。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槟榔在潮汕地区绝迹,人们就用跟它味道功效相近的橄榄代替,并且竞相仿效,风行城乡。正如府志说的:“(潮人)平日喜食槟榔,今此风已替……庆吊则以橄榄代槟榔,然仍袭槟榔之名。”由于人们不愿意改动那句新年伊始想听的吉利话:“宾临大吉”!便把橄榄叫做槟榔,逐渐相沿成俗。
槟榔是一种热带植物,现海南和台湾南部仍有种植。古代潮州或有种植槟榔树,因为明代《潮州府志》上有记载:“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铜,节如桂竹,森秀无柯,顶端有叶,叶似甘蕉,其实味苦涩。”槟榔树类似椰树,在末端叶下结果,呈青铜色,外形酷似橄榄,壳厚,内有白色果肉。因槟榔味辣而甘,且有去湿消暑,祛病杀菌,消食提神的作用,故从前人们都用槟榔敬客。
槟榔屿因盛产槟榔而得名,又称槟城、槟州,位于马来半岛北部、马六甲海峡之间,素有“东方明珠”之美誉。中国人在明朝初期的永乐年间(1403-1423)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即已知道它的存在。自从茅元仪的《郑和航海图》将该地称为槟榔屿后,“槟榔屿”就成了官方文书和民间通用的一个雅洁名字。
潮州人在槟榔屿的历史悠久。槟榔屿与安南、暹罗、新加坡一样,是潮州人移居海外最早的发迹地。早在18世纪初,潮州人就已经在槟榔屿开荒拓野,建立了马来半岛最早的华人种植社区。当年,由于战乱频仍,天灾人祸,人民贫困经济萧索,加上“地少人稠,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者十居五六”,逼使潮州府属九邑一厅人民,以各种身份和类型,带着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希望,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出发,借助东北季候风的吹刮远航来到正在开发中的槟榔屿。从流传久远的潮州民谣中,可以窥见当时潮州人“过番”的辛酸历程:
“一船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与妻房。”
这首民谣展现了当年移民潮中,众多的潮州人远离家乡亲人,无可奈何去过番的情境。
“洋船到,猪母生;乌仔豆,“舵”上棚。
洋船沉,猪母眩;乌仔豆,生枯蝇。”
此则反映了过去一个漫长时期,潮州的民生经济与南洋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互相联系,红头船的沉浮与潮汕侨乡千家万户的命运息息相关。
“嫁着过番翁(丈夫),有安当无安。
嫁着做田翁,日双夜也双。”
“前世无修身,嫁着夫婿去外洲。
去时小生弟,返时留白须。”
南洋各地早期的潮侨多极穷困。由于他们多数系苦力出身,除了受西方殖民者掠夺榨取外,还要受雇主的盘剥,自身生活尚且难保,更无暇顾及家乡妻儿。以上歌谣反映了华侨眷属的哀怨:有的乡女半辈子守活寡、丈夫过番几十年才回来一次;有的丈夫一去杳无音信;有的过番后娶了“番婆”······而她们却一生苦等,忍受着难熬的孤独!潮州妇女向以勤俭持家、守节尚贤的特点著称于世。这一群体的存在,对于社会安定、家庭和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潮州民谣《心慌慌》则生动地描写了当年潮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表达了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奋斗决心:
“心慌慌,意茫茫,上山做苦工;
日出给伊曝(晒),雨来给伊淋。
所食番薯糜,所扛大杉楹,
所做日共夜,所住破寮棚。
草底有蛇毒,山顶豺狼恶,
树高林又密,唔知东西“甲”(与)南北。
一日拖磨咬牙根,一夜倒落难合目;
何日返唐山?厝来起,田来“辖”(买)!”
数百年来,移居海外的潮人在侨居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海外潮人人口已超越原乡本土。究其原因,除了潮州人是高素质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性格因素。潮州华工成为各类雇主竞相雇佣的对象。在槟威和霹雳拥有广袤蔗园的蔗糖业巨子、潮侨领袖许武安(1837—1906年,祖籍潮安彩塘宏安,1870—1904年任槟榔屿韩江家庙总理)和他的姐夫纪来发(原籍澄海,拥有华都蔗园)就都承认:他们的员工几乎全都是潮州人。他们之所以愿意雇请潮州华工作为蔗糖生产员工,并不全因为是乡谊关系,而是潮州老乡温驯与服从的性格。
欧籍园主与行政人员的观察与供证,更证实这一品质。槟榔屿北赖园的经理布朗坦言,他更愿意雇请潮州华工,因为“潮州人是更优良的工人,也较容易管理。”潮州华工受雇时通常要签订每年工作360天的契约,但他们有时在200天内即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拼搏与专一的潮人特质更显现无遗。
槟榔屿潮人在长期与侨居地人民共同生活中,在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社会并传播自己的乡邦文化。他们以精明务实的态度和豁达开放的心态,吸取了海外多元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发生嬗变——从封闭、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心态转变为开放、冒险、诚信以及功利的商业文化心态。从这些移居海外的潮人身上,大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潮州文化的扬弃:他们不但继承发扬了潮州人勤俭刻苦、精明务实、团结拼搏等突出的优点,而且表现出乡土情愫更浓、更讲团结互助、更加开放宽容。因此,当这些“番客”回到“唐山”时,其“顽强固执精神使他们的国内同胞们望尘莫及。”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
陕菜包含的口味很多,东府,西府,陕南,陕北都是陕西的菜,下面介绍一下东府蒲城当地的美食。1、八宝辣子八宝辣子夹馍,看一眼就让人口水四溢,恨不得咬一口才过瘾!尤其是蒲城特色的椽头蒸馍夹上诱人的八宝辣子简...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当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