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送瘟神”手稿(《人民日报》1958年10月3日头版)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满怀深情,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唯一专门以民生问题、医疗事业为主题写的作品。毛泽东心系百姓,情注民生,彰显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领袖情怀。
在中国,曾经有一种流传久远的灾难。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中,就发现有血吸虫卵。1949年,渡江战役时,许多北方籍战士感染血吸虫病,导致大规模非战斗性减员。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南部和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患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妇女不能生育。毛泽东对此忧心如焚:“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0年4月20日,卫生部向华东区、中南区下发《关于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1951年9月9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提出“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952年3月,政务院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1953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钧儒有关血吸虫病的材料上批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大函及附件已交习仲勋同志负责处理。”1955年11月,党中央在杭州召开专门会议,毛泽东严肃地指出:一定要全面估计血吸虫病,它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他痛下决心,发出号召:“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了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于同年11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会议决定7年消灭血吸虫病。
1956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消灭血吸虫病摆在了“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的首位。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1957 年4月20日,由习仲勋亲自起草的《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正式下发。4月23日,中共中央随即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指示的通知》。7月7日,毛泽东在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又特意向有关专家询问了防治血吸虫病的进展情况,促其目标早日实现。
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成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向血吸虫病作斗争。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民防疫战争,创造了人间奇迹。很快,神州大地便传来捷报,江西省余江县率先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到这则“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送瘟神》的第一首,写旧中国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绿水青山枉自多”,中国南方向来以鱼米之乡著称,可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华佗无奈小虫何”,华佗堪称是中国古代名医的典型代表。但由于旧中国社会腐败黑暗,即使神医华佗再世也对血吸虫病这一顽疾无可奈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人遗矢”用廉颇故事写出人体弱多病的状态。“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万户萧疏鬼唱歌”,千家万户人丁稀少,死气沉沉,只有鬼在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象飞到天外,遨游广阔宇宙长河之中。然而,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到哪里去寻求解脱疾病、消灭瘟君的救星呢?
“牛郎欲问瘟神事”,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众多神里,只有牛郎织女是劳动者。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当然关心人民的疾苦,要问“瘟神”肆虐之“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如何回答牛郎的发问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
《送瘟神》的第二首,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品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感情抑郁、语气哽咽形成了鲜明对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春风荡漾,杨柳轻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之后,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个个像古代圣贤尧舜一样奋发有为,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接,就像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五岭泛指山脉,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个中国。“银锄落”,写农民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写工农大力兴修水利,通过描绘改天换地来反映送瘟神的伟大实践。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火光照耀天际,用这些来送走瘟神,表达了对瘟神的蔑视和嘲笑,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
毛泽东是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送瘟神》二首便是其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之一。
在诗中,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情致高昂,想象丰富。诗人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诗作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