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是古代一种盛溺的容器,是中国古代的马桶和尿壶。虎子的材质一般是陶瓷的,敛口、腹深,上有口,因其形状象伏虎,有长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有陶制、瓷制或铜制的。虎子作为小便的亵器在周代就有文献记载了。
古代的马桶为什么叫虎子呢?虎子起源于战国,风行于汉及两晋,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器形似虎而得名,融装饰与实用于一体。
《周礼·天宫·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第凡亵器。”上有口,因其形状象伏虎,故而得名虎子。
中国最早的马桶,也许是受了汉高祖刘邦的启发。据《史记》记载“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当年刘邦为了侮辱儒家的知识分子,曾经把自己的尿撒在他们的帽子里。这一颇为流氓的行为激发了汉朝后世皇帝们的惰性,他们从此也都懒得亲自上厕所了,就开始想办法将自己的燃眉之急化解到一个特殊的容器之中。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宫廷曾经用玉制成一种容器,然后由皇帝的侍从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之用。
还有一种传说,马桶之所以被称为虎子,相传是在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曾射死卧虎,然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容器并朝里面撒尿,以此来表示对猛虎的蔑视,所以后世也就管这类容器叫做“虎子”了。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承接秽物的容器,与马桶、尿盆相伴相生的往往是一侮辱轻蔑之意。
于是,到了唐朝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所以为了避讳,从唐朝开始,“虎子”就改称为“兽子”或着“马子”,再往后的俗称也就是沿用到今天的“马桶”和“尿盆”了。
为什么叫”马子“呢?历史上有很多跟马相关的词汇,有些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比如马路,古时候的大路都是骑马、马车走的;马靴,骑马的人穿的;马灯,晚上喂马时掌的灯;马子,因为如厕的方式像骑马的姿势,所以叫马子。
马桶发展到清朝,皇帝、后妃们使用的马桶被称为“官房”,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采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官房也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从资料看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如厕,舒适度一点儿也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罢了。
而要说到最为奢华的古代马桶,那还等算是慈禧老佛爷的“太后官房”。这种官房是用檀香木制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同时官房的底部还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当太后需要“出恭”时,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
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如厕之后,再由宫女将官房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恭等老佛爷的下一次使用。
对于马桶最先做了详细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时期欧阳修的《归田录二》,原文为:
“燕王好坐木马子,坐则不下,或饥则便就其上饮食,往往乘兴奏乐于前,酣饮终日。”
这位燕王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偏爱“木马子”,坐上去就不愿下来了,饿了就在上面吃饭,听听音乐,终日酣饮,是一个酒鬼。
抽水马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后来传到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80年代初在北京够点档次的宾馆里才见得到。
古代可没有手纸,那么在上完厕所怎么办呢?在中国古代估计不会有这样的马桶,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解决如厕后的清洁问题呢?虽然造纸术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手纸才被真正运用于到人们的厕后清洁之中。据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在马背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敬惜字纸”的意识也没有汉民族那么强烈,所以厕纸才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贤良孝顺的伯蓝也怯赤精通婆媳相处之道,连婆婆用的手纸都要先用自己的脸试试软硬度,不过从中我们也得知那时候的手纸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柔软吧。
而在此之前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又是用什么作为如厕的主要卫生用品呢?答案是:竹片。而且即使是皇室一族也不例外。
在唐宋以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竹片。与手纸相比,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那想来也是让人心塞不已的事情。据《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就曾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品质。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