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月上梢头,巍巍的闽北大山一片寂静。千米高山政和杨源乡杨源村的英节庙前,高悬的大红灯笼却显得格外明眼。从庙里戏台上传出的铿锵的锣鼓声,和着几分谙痖的唱腔与道白,传得很远很远……
杨源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民风纯朴。朱熹、赵迪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洞宫山均留有墨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英节庙内的戏神壁画,被载入《中国戏曲志》;“四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仰头村被誉为“闽东北红军会师圣地”。
杨源,政和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每到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六,村里总要在祭祖之后,连续上演三天的四平戏。杨源的四平戏道具虽然不华丽,演得也没有专业演员精彩,却有名气,也很韵味。这戏虽说在全国谈不上独一无二,但在其他地方确为罕见。
四平戏又称“四平腔”,是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嘉靖年间盛行于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明末清初,四平戏随商人、官员等传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长乐、漳州、南靖等地。清中叶后,四平腔为徽调、婺剧等所吸收,成为常用腔调之一。而作为一个曾经独立的剧种,由于昆曲等新剧种的兴起,四平戏逐渐衰落,几乎绝迹。连《辞海》的释文中也称四平戏不再以独立的剧种存在,戏曲史的专家们也都认为它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人们却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处,听到了四平戏的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戏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代代相传的剧目,甚是惊喜,它不但仍以独立剧种存在,而且还保存得相当完整,人们把它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文物”。
据《政和县志》记载:四平戏是明末清初传入政和的。然而,传到当地以后,却成了当地人(张氏)祭祖的一项活动。据当地老人介绍,上演四平戏与他们的祖先张瑾有关。
张谨,村民们又尊称他为“张八公”,是唐末朝廷的一位武将,在平定黄巢起义中战死,被赐封“英节侯”,葬于政和铁山镇。一年后,张谨部下回头祭奠,感觉地方不错,随手拔下一棵杉树倒插在泥地里,抓过几条鲤鱼丢在溪水里,说:来年要是树能成活,鱼能成群就是个风水宝地。
第二年,树活了,鱼也成群,张谨的后人就定居在这里。由于四平戏起初是发源于河南、安徽一带,而张谨也是河南人,他的后人就将家乡的戏带到杨源村,之后就一代代传下来。农历二月初九是随张八公一同战死的一位郭姓副将的生日,八月初六则是张八公的生日。每到他们的生日,这里的村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巡游仪式,由村民演员利用当地“英节庙”庙会,在古戏台连演三天四平戏,以敬祖娱人,使得四平戏得以传承下来。
由此可见,在官方尚未注意到四平戏时,正是有了“迎翁会,祭奠祖先”这个民俗,四平戏才得以保存下来。
政和杨源乡的四平戏曾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过程。康熙、雍正年间,杨源一带的“咏霓轩”四平戏戏班的演出活动一度兴旺,戏班经常被请到周宁、寿宁等地演出,每到一地演出均达半个月以上。后来戏班在寿宁演出时,不慎戏神香火引起一场大火灾,烧毁戏班行头、道具,仅存一个小板鼓(今尚存),从此四平戏的演出活动走向沉寂。
雍正末年,当地酷爱四平戏的老艺人张子英变卖家产,重新购置戏装道具,组建四平戏班,使四平戏在杨源得以延续。咸丰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四平戏失去社会依托,再次中落。
同治年间,当地武庠生张香国,再次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四平戏班,自任总管授戏传科,四平戏再现振兴势头,不仅活动区域恢复到雍正初期的范围,剧目和表演艺术也有所开拓,如剧目除继承明末四平戏那些以曲牌联缀体为主的传统剧目外,还移植兄弟剧种的一些板腔体剧目。同时,从当地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出现一些用江南小调演唱的剧目《叹五更》、《玉美人》等;脚色行当亦趋完善,生行渐分为正生、小生,共有生、旦、丑、外、利等12个行当。表演上,生角强调文雅,旦角要求细腻,净角注重粗犷,丑角讲究滑稽,形成政和四平戏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
光绪七年,有江西赣州四平戏艺人到政和,将禾洋村李延文、李德文等人的四平木偶戏加以改造,建立禾洋四平戏班,编演《宝带记》、《双义记》等剧目,在禾洋、翠溪、洞宫一带演出。数年后,又建立岑头四平戏班,使政和县内有三个四平戏班,四平戏出现繁荣兴盛的局面。
民国时期,杨源、禾洋一带,多次遭受反动派的烧杀抢掠,四平戏艺人被杀害或流落他乡,四平戏渐趋衰落。
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仅有杨源、禾洋2个规模很小的四平戏业余剧团,1954年,在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杨源四平戏业余剧团整理演出《沉香破洞》、《白兔记》等传统剧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出活动停止,剧本几尽散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平戏恢复演出活动,1982年四平戏在老艺人张陈招、张应选、李式舒等的主持下,重新整顿组织杨源、禾洋两个四平戏业余剧团,吸收一批青年演员,其中四名青年女演员,打破四平戏一贯男扮女角局面和传男不传女的旧传统。此后,四平戏艺人收集和整理出清代四平戏手抄本《秦世美》、《二度梅》和《苏秦》、《英雄会》、《九龙阁》、《蟠桃会》等传统剧本。到1988年,四平戏可演出的剧目有24个;演出活动也较活跃,除传统庙会外,节假日也在所在地乡村演出。
从“泳霓轩”四平戏班活动到现在的杨源四平戏业余剧团,四平戏在一个山乡演出了400多年,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四平戏完整地保留了《荆钗记》、《刘知远》、《拜月记》、《杀狗记》及《琵琶记》等五大宋元南戏的代表剧目。四平戏唱腔属高调系统,古朴粗放,句末帮腔,一唱众和。后台只有锣、鼓、钹、板鼓四种打击乐器,以鼓为主指挥,音律抑扬顿挫。这与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的“弋阳、四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为众口”的论述完全一致。动作有腾、挪、滚、打,随鼓缓急进退。其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贴(占)、外、夫(老旦)、礼九门十二行当。
四平戏能经久不衰,还得益于杨源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作为地方剧种的四平戏与其他戏曲有所不同,艺术上处于较原始状态,其表演动作,因不同的行当手、脚动作而有规定的口诀。其语言唱腔古朴粗放,清新悦耳,优雅动听,句末帮腔拖音演唱,道白皆用大官话(俗称正宗腔)。剧本没有标注唱腔音符,只有标注轻重音符号,无谱有调,语言和唱腔全靠口头代代相传。
村民们说,四平戏唱腔高昂粗犷、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群众容易接受,因而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哼上几段。下田劳作的村姑或是上山砍柴的小伙子,都爱边劳作边唱,加上句末有帮腔的特点,经常出现一人高唱众人应和的情景,那欢乐而富有情趣的场面让人久久回味。
月落梢头,高悬的大红灯笼明眼依旧,古老的英节庙戏台曲终人散,如一个安详的老人,静静地卧着,锣鼓的铿锵声和戏子们谙痖的唱和却依然在耳边回荡,咏诵着这古老戏曲经历的悠远岁月......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