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
关于永昌石碑,也有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古时候永昌镇一带是一片荒芜之地,寸草不生,土地经常干渴开裂。有一日龙王三太子,遨游天际,途径永昌之地,见状此地民不聊生,人们生活的极为困难,于是便生怜悯之心,于是问道观音菩萨,观音曰:若要此地永远昌盛就必须需牺牲自己,三太子为体恤生活在此地的黎民百姓,便化作巨龟驮碑,并赐此地永远昌盛,风调雨顺,故此此地后称永昌。此碑原在平地,后遇仙道施求拱土筑台,使神碑立于高台之上,成为众事之神。滚灯作为巫舞,由此产生。
然而传说毕竟只是人们口中流传的一个故事而已,此碑位于石碑村石碑小学偏北300米处,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于原地碑亭内。
亭内,一只巨大石乌龟,昂首力挺一石碑。首刻蟠螭 ,篆书“大元敕赐西宁王碑”八字,下有龟趺,立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大元赖赐西宁王碑,是目前甘肃保存最大的汉蒙文碑刻,是研究斡栾家世及回鹘文,河西走廊与多民族聚集的珍贵资料。大元救赐西宁王碑、又称“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现存武成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保住完整,碑身高5米,宽1.5米,厚40厘米。碑首刻蟋璃,上刻篆书“大元敦赐西宁王碑”八字,碑文为元惠宗时参知政事危素撰,陈敬伯篆额。碑下有龟跌,制作十分精致。
碑文记述元朝惠宗中书平章政事斡栗的父亲忻都及其先辈的功勋。斡奕本人当时官职仅次于宰相,亦有功于元室。故元惠宗于至正18年追封斡来的父亲忻都为西宁王。惠宗至正22年( 1362), 立此碑作为纪念。碑正面为汉文,共32行,每行63字。背面为古蒙文。汉文端厚雄晖,古蒙文流畅自如,书法都很高超。内容叙述回鹊族在河西的居住和发展历史及忻都生平事迹,是研究回鹃史和河西走廊多民族集聚的珍贵资料。该碑与高昌王世勋碑,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
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闹滚灯由来已久。滚灯也叫“顶灯”,主要流行于凉州区永昌镇一带,属一种祭祀性舞蹈。经考证认为,此碑源于元代,每年正月十五日,群众在石碑前立木架,并摆放点燃灯盏,摆成“天下太平”、“预祝丰年”、“国泰民安”等字样,以祈年丰人寿。
舞蹈表演颇富杂技技巧。勒头带、着太保衣、灯笼裤。腰系宽带,脚穿白鞋。表演时头项瓷碗,碗边的色彩装饰为荷花形,内盛泥上,插燃烛一根,随锣鼓乐起舞。动作主要有蛋白、双摆、猴式,白鹤亮翅、柳树攀根、鸭子凫水、鸭子煨蛋等,以较高难度的运作“滚灯”最为高潮,一般为晚上表演,突击队形变幻与灯的表现。
相传表演舞蹈为十六套,现整理,挖掘存有十套,滚灯舞风独特,是古凉州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石碑村的滚灯具有地方特色。
1957年,石碑滚灯曾在凉州轰动一时,并赴张掖专区参加调研,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之后,石碑滚灯便留于人们的记忆之中。直到1997年农历正月十五,石碑人又立架起灯,重组滚灯班子。
据传,石碑沟一闹社火就滚灯。过去,从十三日开始闹社火,一闹四天。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石碑村便架起灯,灯架立于石牛前。灯架长3.86米、宽1.6米,共18层。架上之灯,十三日摆“上元一平”字形,十四日摆“中元二品”,十五日摆“下元三品”(或“天下太平”),所需灯约100多只。灯里添清油,随时注油,直到闹滚灯结束。所滚之灯过去用瓷碗底,现用小蝶代替。灯架前挂黄慢(一取吉祥,二挡雪遮风)。十五日晚八时, 滚灯表演开始,一 般为12人,据推测取意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时辰等。
表演者特殊装束而出,额上顶碗,碗里置泥,泥中插蜡,碗边糊纸,上贴由本地心灵手巧者所剪十二生肖图案,纸高出碗沿10寸许。表演者双手做虚托碗状,首先绕场几周,然后起阵法。 “八角首香”、“四门斗度”,“双环套月”、“卷棉花”、一绕二紧三卷儿;“鸭子凫水,手划脚挪往前动,“母鸭偎蛋”,小心挪脚碎步紧;“单摔双摔”,扭着屁股左右摆:“左右重复,前六(人)后六(人)背相移:”莲瓣盛开“中灯一立莲瓣抖:”柳树盘根”, 两人相勾腿套腿;“萧蒜瓣”,扭来拧去大绕环;“猴儿式”, 抓耳挠腮惹人乐。滚到最后,12人齐趋于她,360度大转身, 尔后将灯从额上取下,放两排,碗等距,舞灯者一人“老鼠倒仓”(俗称翻跟头),12人从碗柜问翻过(也称打车轮)后滚灯才告结束。随即观灯(因其有唱之意,故应为唱灯) 开始。
唱灯者或二人或四人。须有熟知曲调、歌词者才能胜任。曲调为西北民歌花儿,悠扬顿挫、唱调铿锵、韵律圆润。唱者从第一盏登唱起,唱完12盏,再重复,歌词内容多限于历史人物或典故,一问一答,诙谐有趣,又不乏教益,一直到曲终词尽。
2007年,滚灯舞被列入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昌滚灯舞。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
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
庶出旧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官宦人家、商贾巨富除了娶妻之外,还有纳妾的权利(娶小老婆)。山西民间俗称纳妾为“讨二房”、“讨小”,家中以及外人称小老婆为“姨太太”。小老婆所生的子女,即是庶生(非嫡生...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