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州乡村,有一些“少有民俗”。所谓“少有民俗”,就是就全区而言,不普遍、只是在“少有”的小部分村庄存在的习俗。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结婚时新郎及男方部分人员要去女方家去“娶亲”,而南午村一带方圆10多里内,却是“等亲”,即男方去女方家“娶亲”时,去车、去部分人员,新郎不去,新郎在自己家等着新娘。
“等亲”的原因,源自旧社会的“男尊女卑”,认为男大女小、男贵女贱。高贵、富有人家,要求“等亲”。女方也认为,闺女是“泼出去的水”、“人家的人”、“侍候人的人”,就得听男方的。
“等亲”的习俗,现在基本没有了,一般都改为“娶亲”啦。
这一民俗,在民国以前就存在。那时,既有“娶亲”,也有“等亲”。
冀州民俗,在结婚的当天,新娘的家属、亲属中有一些人,要去新郎家,称谓“送饭人”。“送饭人”带去家属、亲属给新娘的“填箱礼”,即祝贺新婚的“份子钱或物”,同时,参加结婚典礼仪式。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送饭人”6人、8人、12、16人不等,而码头李镇付官村一带,去的“送饭人”众多,达到几十人,讲究是新娘的家族,每户至少有1人。究其原因,一是显示新娘家族大人多而且团结,二是显示新娘家人缘好。目的是,告知男方,新娘嫁过来后,不容欺负。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人去世后,在丧主家中的大门口、住屋门口的门框上,要粘贴对联,用白色的纸,写黑色的字。而北漳淮乡北漳淮村,丧家对联,是“无字联”,即只粘贴上、下、横3块对联似的白纸,不书写字。究其原因,回答是:1、无言胜有言;2、再好的词语也难以表达逝者家属的悲痛心意,干脆不写。
据了解,全区400多个村庄中,只有这1个村有这个习俗。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人去世后,土葬前,需要挖“坟坑”,“坟坑”如同棺木一样,是长方形,比棺木略大。而冀州镇黄沙村,是挖“圆坟坑”。
为什么呢?其解释是:人死后,要“归西”、“去西天极乐世界”,因为“天圆地方”,天是圆的,所以,是“圆坟坑”。据了解,冀州有这个习俗的,只有这1个村。
冀州人的饮食,一般禁忌比较少,而少数村庄的农民,结婚、祝寿等等喜庆时的饮食,忌讳带“dou”音的,比如豆腐、花生豆、豆角、豆包,等等。说是,一家人、亲戚、朋友,不能斗争、争斗。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在清明节或者人去世后,人们到坟茔去祭奠,大都在上午去,而李瓦和魏屯一带的村庄,3年以后的老坟,上坟的时间是下午。(3年以内的新坟,上坟的时间是上午。)为什么不是上午而在下午呢?因为在以前,交通道路差、交通工具很落后,主要靠步行,少数人家才能坐牲畜拉的车或者骑毛驴。亲戚们一起去上坟,集合齐需要时间,往往到中午了,还有到不了的,为了集合齐人一起去,只能是下午了。多年来,这个习惯就沿袭下来了。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人去世后,在治丧期间烧纸钱、点蜡烛和香,不放鞭炮,而吴吕一带的部分村庄,在治丧期间,无论在家,还是在坟茔,都要放鞭炮。老年人说,是为了祛邪。
冀州的一般民俗是,人去世后,停灵时间为3天。停灵,即人去世后至出殡、下葬这段时间。魏屯一带村庄,停灵时间,一般5天,也有的7天。其他村庄,个别的人家停灵5天。停灵多天,一是表示家属思念,二是尽量等在外地的亲友前来。
停灵时间5天至7天,甚至更长时间,新中国建立前,在冀州全区广大农村都流行。不过,那时只有富有人家,为了显示富有和摆谱,而停灵多天。一般人家,停灵就3天。
冀州农村及城镇的街道和房屋,有史以来,其方位都是讲究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而却有1个村庄,街道和房屋均为斜嘛的,这个村是门家庄乡西赵家庄村,人称“斜嘛赵家庄”。
该村,以前街斜、胡同斜、房屋也斜。街、胡同和房屋都是“向荫”斜,即以正常、端正的东西街道、胡同为标准,西头往北、东头往南斜嘛。斜度大约在45度左右。住在该村的斜嘛房屋内,人们会感觉到,天“亮”得晚,“黑”得也晚---落太阳后,还觉得天“亮”不黑哩。在正常、端正的街道、房屋看,中午12点时,太阳基本在正南方向。而在“斜嘛”赵家庄看,太阳在误认为的正南方向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
该村街道和房屋“斜嘛”是如何形成的呢?据庙碑记,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距今600百多年前,赵氏由山西洪洞迁来建村。该村是依河而建。因滹沱河在该村村北,是“向荫”斜嘛,故该村就成了“斜嘛”村。
据老人回忆,1944年春天,一小股日本鬼子从王口去堤北桥村,需经过赵家庄村。在村边查看军用地图时,地图上竟没有这个村。派人往村瞧,一看街道斜嘛,而且街道、胡同都不直。鬼子怕吃亏,没敢进村,从村北绕着走了。事后,在日本岗楼做饭的赵家庄人赵成锁说,因为街道斜嘛,街道、胡同都不直,净拐弯,日本人画不了这样的图,干脆连这个村也没画上去,使赵家庄人躲过一场灾难。
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该村受到影响,房屋毁坏严重。震后,重建房屋时,将街道、胡同和房屋进行调整,更改得正常、端正了。不过,至今仍有约不足10%的房屋如以前一样斜嘛。
该村1966年以前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所有街道、胡同都不直,不直通村外,两头都拐弯,呈“s”形。形成原因没人说得清。1966年地震后,重建村庄时改变了这一状况。
在冀州全区400多个村庄中,只有西王庄乡西王庄村1个村,年年过“立夏节”。过“立夏节”,为的是祈求神祗保佑,农作物免受自然灾害。
据传,以前某朝代,西王庄村连续多年遭受雹灾。某年,王母娘娘给该村一位九旬老翁托梦,告诉他,“你们村要四方建庙,立夏祭神,可免灾,雹不行,五谷丰登。”次日,老翁急忙召集各族长开会商议。商议后,立即行动,在村子东南西北四方,筑建了4座庙,供奉风雨冰雹诸神。自此,该村每年立夏日开始,过“立夏节”,4座庙1座庙主祭1年,轮流在庙处祭祀神灵,举办庙会,每次庙会5天。庙会除去祭祀神灵外,还举办物资交流会,冀州、束鹿(今辛集)、新河、宁晋4县商贾前来出售生产、生活用品和各种饮食,方圆百十里的百姓踊跃参加。再就是,唱大戏,1天“三开箱”,即上午、下午、晚上各演3场戏。
据说,自从过“立夏节”以后,西王庄村再也没有遭受过雹灾,所以,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流传数百年了。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