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记录着一段历史。愿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广安门外30里的永定河上。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永定河原名“卢沟”,又名桑干河,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至北京西郊东北角,流经芦师山之西。卢沟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浊,又称作小黄河。其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徒不定,故又称无定河。清康熙27年疏浚后改名永定河,卢沟之名遂废。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大定29年(1189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连拱石桥。初名广利桥,后因永定河在清康熙37年(1698年)以前叫卢沟河,故改称卢沟桥。此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29年(1189年),落成于金章宗明昌33年(1192年)。800多年来,后世虽数度废兴,然其雄风浩气一仍其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此游览后,惊奇万分,盛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国外称其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一带,是燕地通往华北平原的要津,重要的古渡口。卢沟桥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交通咽喉,守桥与夺桥之战不绝于史。在历史上,这座宏伟坚固的联拱石桥还担负着沟通长城内外、联系祖国各地的交通任务。明代赵宽《题卢沟晓月图》诗曰:“银河半落长庚明,城高万户皆鸡声。长桥卧波鳌背耸,上有车马萧萧行。苍烟淡接平芜迥,沙际朦胧见人影。举头一望天宇高,残月苍苍在西岭。”诗中描绘了当年人们在鸡声残月中,车马萧萧、行人匆匆通过卢沟桥赶往京城的繁忙景象。由此可见,卢沟桥是京南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
桥东不远即为旧宛平城。宛平县始建于明崇帧11年(1638年),曾名拱北城、拱极城,是明清两代守卫京都的重要门户。进入20世纪,在卢沟桥以北不远处又架起一座铁路桥,1905年中国的交通大动脉平汉铁路经此全线通车。另外,卢沟桥地区还有两条铁路支线,一达北平、通县;一经丰台与北宁线相接。这样,卢沟桥地区就成为平卢沟桥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桥。它是建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抗日胜利的无字碑。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于此,桥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依稀可见。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当地驻军29军吉星文团的将士,忍无可忍,奋起抗战,守一桥而捍天下,点燃了全国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因此,“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的开始,它揭开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卢沟桥从此被载入史册。”
卢沟桥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桥。中国人民在卢沟桥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反抗,也是世界人民向法西斯帝国主义打响的第一枪。
这里需要将中外学术界关于何时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的争论作以介绍,以正视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长期以来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主要有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1年说4种。由于多年来史学界存在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在上述观点中又以1939年说居主导地位,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突袭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我国不少专家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认为应把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七.七事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
有专家认为,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卢沟桥事变,它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爆发,由此开始了中国连续8年的全国性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的军队和人民奋起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1995年出版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从全球战争观点出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东、西方先后爆发,而在东方爆发的起点就是”七.七事变”。而”七.七事变”,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将局部战争推向世界性规模,因为征服中国是日本实行其“北进”或“南进”,称霸亚太地区的世界战略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德、日、意结成侵略同盟之后,日本以卢沟桥事变为契机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就不仅是其对外侵略扩张政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全球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这一观点是否会被国际认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发生在卢沟桥的这场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意义。世界历史将铭记卢沟桥!
卢沟桥将向历史诉说中华民族的屈辱的血泪和抗争的怒吼!
让我们倾听……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