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福建省平和县旧县城九峰镇50公里的坪回田心村,有一座“永思楼”。这座土楼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永思楼”是楼主黄氏家族请“廉正公”曾萼更名而来的。
坪回田心黄氏家族人丁兴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楼门上题着“天宝金汤”四个大字。后来,黄氏子孙坐吃山空,家境渐渐败落,只好将楼房一间一间卖掉。这事让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在邻村的“廉正公”曾萼知道了,便来看看这座楼。曾萼见此楼雄伟壮观,地理位置极好,便将楼全买了下来。而此时,村里有人认为这样变卖祖业有辱族风,便在楼中央盖了祠堂,又与“廉正公”曾萼商议,欲赎回此楼。没想到曾萼不但同意了,还无偿地将楼归还黄氏家族。族人感激曾萼的宽宏大度,就请他给楼题名。曾萼题写了“永思楼”作为楼名,希望后人永远记住先人遗训睦族敦宗,奋发图强。
“思”即田心二字,是这里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黄氏牢记教训,永守祖业。此后,“永思楼”成了邻里友好的象征。虽历经沧桑,至今依然完好地屹立在田心村。
如此宽宏大气的“廉正公”曾萼,究竟是何等人物?
曾萼(1721-1797年),字丽元,号清溪,生于九峰镇黄田村,乳名“阿水”,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辛未科进士后,大家改称“水进士”。历任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今广东省惠州、潮州、佛山一带)又做直隶连州的知州,一生为官清廉,重视办学,深受群众爱戴和朝廷重用,被诰封为奉政大夫。后因年纪大,身体不支,告老还乡隐居长乐乡农家村,建“望云楼”,吟诗作赋,教授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著有《咏归集》和《易卦阐义集》,任恩平知县时在当地所建熙春塔,取义“熙春晓雨”,历经200多年,经过几次维修至今仍屹立于恩城城东,成为如今的恩平市八景之一。
曾萼每到一处为官,皆清正廉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整顿民风,兴办学堂,亲自执教。政迹显赫,却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朝廷对他十分满意,不断加官进爵,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十一月二十日,连颁两道诰封圣旨,褒奖时任恩平知县曾萼的祖父曾宗正、祖母吴氏及其父曾士敏、母游氏育子之勤、教子之功,为国为君培养了一位“古循良吏,今孝友人”的廉正官员。两道圣旨至今仍由其后人珍藏。
他的赫赫政迹在《平和县志》中亦有记载:曾萼在“庚辰年(公元1760年)为恩平县令,甫六月,兴利除弊,民称‘廉正公’。公余与后秀课诗论文,勉以立品,建南平书院,置书籍,厚廪给,定课程”,成为“亲民之吏”。而有关他忠义厚道宽宏大量的遗闻轶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晚年曾萼身体不支,上书说自己年事已高,整天跪跪拜拜迎送官员身体不支,希望辞官隐退。皇帝没有恩准,反而赐他一把黄凉伞,让他坐着迎送官员,这样又把归隐之事拖了下来。最终,由于吏部尚书谭尚忠等人的帮助,才得以告老还乡,避居长乐乡农家村,建望云楼,吟诗作赋,教授生徒,过着平淡的生活。
曾萼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后,先居老家黄田。可是这里离县城太近,官来绅往,人事繁杂。为不干涉当地官员施政治吏,曾萼携眷搬家,避居距旧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农山,并美其名为“农桑寮”,吟诗作赋,教授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
曾萼当年避居农山所筑的望云楼至今还在,从大门楹联写着“望重岳山齐家治国,云轻富贵解组归田”,便可明了曾萼当年隐居的心迹。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