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是从宁波的田间地头孕育出来的。它最早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演唱,清乾嘉年间时称串客,后来又被称为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最终才定名为甬剧。
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宁波等地相当活跃,出现了许多表演团体。
1944年,甬剧戏剧团的演出场地由皇宫移为恒雅剧场,第一次大张旗鼓地称四明文戏为改良,并在演出现场拉上了横幅“阿拉改良了”。
1950年,上海成立“甬剧改进协会”,成立了一个以蒉廷芳为主席、黄振世为副主席的35人联谊会。
2011年,宁波市成立了甬剧研究传习中心。
2013年,甬剧建成了微型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收入其中。当地重点整理出《拔兰花》等4出小戏,并邀请尚健在的老艺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
化妆
“四明文戏”时期“宁波滩簧”的表演“旦角”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嘴唇化妆一般用盖有金印商标的摺状胭脂板块,携带方便。而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戏班,演出化妆以红纸沾水之后搽敷脸面,又以锅底灰作煤黑。20世纪40年代以后,化妆大都运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笔舔墨描画,直到1950年以后,化妆才开始用上油彩。
在历史上,并无脸谱的记载。一般“丑角”都是安颗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则“包帽”后“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则在化妆上多以描绘、舔贴(如皱纹、胡须)来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楼和娱乐场所演出,为了弥补体型上的不足,特别注重化妆和服饰的艺术效果。20世纪20年代,由于女演员登台演出,代替了“男旦”,加上上演的剧目又主要表现城镇生活,有些女演员常常忽视登台化妆的重要性。
服装
早期宁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戏”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而在一些“清客戏”中,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登台演出。演员的衣着基本上不讲究人物角色的生活年代。直到“改良”时期,演员才真正开始注意服饰的舞台效果。
解放以后,开始重视服装造型和服装的用料。“在清装戏中,官服裤子、红缨帽、内箭衣(马蹄袖)用料轻柔,色彩避免过沉,宽窄适当并按体型裁剪,减弱重、硬感;而女性服装,料子也多用绫、罗、缎、纱、纹料,多取织棉暗花,并加以高开叉(使之显露女性腰身),有的还适当减狭阔边,配以百裥裙。”(许滔《舞台美术》)
道具
在“串客”时期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桌二椅,或一桌一椅。20世纪40年代的“改良”,大都是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男角用摺扇,女角拿一块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简单的生活用品。解放以后,主要以上演现代戏为主。由于剧情的需要,有的道具的功能已不仅是起装饰和衬托作用,而且成为戏剧矛盾展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布景
在“宁波滩簧”阶段,演员在茶楼、酒馆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曾上演过《济公活佛》、《田螺姑娘》等机关布景戏,有过“水缸出人”、“螺壳爆炸”、“油煎济公”、“开橱失踪”、“飞刀弹回”等场面。当时“最负时誉的民间画师是王云林,所绘景物,追求透视立体,尤其是一些器皿杂物,四米以外,几可乱真。”(许滔《舞台美术》)
解放后有较大影响的舞台美术布景设计作品是1964年由李荣根、周东昭设计的现代戏《老冤家》。此剧经过舞美设计两次修改,最后采用“小装置”(小型景片局部迁换),通过无缝纱和多层次的色光(当时还没有投影幻灯)来展示天幕远景、近景和中景部分的树枝、墙、花丛,有的用纸扎、堆塑、三合板。这些布置在灯光的配合下效果十分逼真。
曲调
甬剧的音乐曲调丰富,其中包括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从乱弹班带来的“快二簧”、“慢二簧”曲调及一些地方小调等。“基本调”主要用来叙述故事情节,“四明南词”主要用来抒发人物感情,“二簧”主要用来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小调则用来表达一些特殊的情感。
甬剧的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田螺姑娘》《典妻》等。
甬剧的流布区域早期集中在鄞县、奉化一带,后逐步遍及整个宁波地区及舟山一带乡镇。
传承价值
甬剧的存在使宁波有了代表自己独特形象的戏剧,而且从这个地方剧种身上,折射出宁波城市的特点和宁波人的价值观。它的现代性、开放性、民间性、民俗性、方言化、现实化,及其务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度量,善于学习、吸收、消化,绝不固步自封的特点,适合创造先进文化的特点,它为宁波文艺的繁荣提供了样本。
传承现状
甬剧已出现衰落趋势,专业表演团体仅存宁波市甬剧团一家,急需有关方面予以保护扶植。
传承人物
杨柳汀,男,汉族,1947年11月生,宁波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浙江宁波市申报。
1950年9月1日,正风研究社得到范行凡鼎力资助正式成立。
2011年4月起,望江小学与宁波团合作,开展了《文化在农村校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写了宁波市第一本少儿教材《乡韵》和《宁波方言简单学》,还请来专业老师,从零开始教孩子们宁波话、唱腔、身段。
2016年6月7日,宁波外事(文艺)学校要招专业班学生,陈祥源露出羡慕的神色:“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可能也就剩下10年左右的时间挑这个传承担子了,如果外事学校也能开设四明南词专业班就好了,依我看来,这是培养接班人最快捷、高效的途径了。”
2008年6月16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重要演出
1950年,正风研究社正式对外公演《狂风暴雨夜》。
2018年10月18日,宁波甬剧团有限公司在梅兰大戏院表演《雷雨》。
荣誉表彰
1989年,陈莎莎、虞杰等人参演的《田螺姑娘》在宁波电视台播出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戏曲电视剧三等奖,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攀枝花奖”优秀多本二等奖。
1989年,剧目《爱情十字架》获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舞台一等奖。
1991年,剧目《亮眼哥》《天要落雨娘要嫁》,获浙江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设计奖。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
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山区谷雨有采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岩口山区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婚嫁则是其中色味最美最浓最酽的一道佳肴。徐州新沂民间传统婚俗绵延数百年,虽不乏繁文缛节,但很多耄耋老人每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迎娶婚嫁时的动人一幕,依然禁不住满脸绽开幸福灿然...
达摩易筋经: 镇寺之宝。达摩洗髓经: 镇寺之宝。太虚真经 (练气):各院堂首座选修。太玄真经 (练神):各院堂首座选修。空明真经 (练精):各院堂首座选修。杂阿含经: 藏经阁主修。波罗蜜多心经:藏经阁...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称为巫文化,一谈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丧,“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就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
韶山餐饮以土菜和湘菜为主,突出韶山本土的地方特色。毛泽东一辈子钟情于粗粮糙米、乡菜土味。韶山毛家菜,伟人食俗,湘菜味道,韶山特色,千滋百味。毛家红烧肉韶山最有特色的肉类菜要数毛式红烧肉,要知道当年毛泽...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
严州干菜鸭是中国浙江建德传统名菜,因以水鸭和干菜合烧而得名。传说,明朝时当地一家菜店突然来了一名知府要用膳,菜店老板没有准备,为应付知府,急中生智,将未下蛋的麻鸭收拾干净,将雪里蕻干菜、肥猪肉、熟火腿...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