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电视剧的朋友都会发现,在清朝的时候,很多官员的脖子上都有一串“项链”。甚至连皇帝和后宫嫔妃他们都也会带着一个“项链”。其实他们这个不是“项链”,而叫朝珠。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能在脖子上挂上一串朝珠,以装点门面呢?并不是。按照《大清会典》规定,只有5品以上的文官、4品以上的武官,才有资格佩戴朝珠。一般官员和老百姓,不允许随意佩戴。
朝珠据说象征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于清朝皇帝笃信藏传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而且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所以说朝珠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重要的是一种代表自己等级的标志。
清朝等级制度森严,因此佩戴朝珠可以表明身份,朝珠由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佛头、珠身、背云、纪念、大坠、坠角。朝珠象征了一年四个季节,材质极其珍贵。
不同等级的朝珠,材质也不同,基本是由珍珠、玛瑙、珊瑚、玉玺、琥珀、蜜蜡等材料做成的。其中不同材料会在不同场合出现,官员等级决定了该佩戴什么样的朝珠。其中串联朝珠的绦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例如明黄色的绦,就只有皇室才有资格佩戴,绿色的和黄色的则是王爷才有资格佩戴,而再往下则是石青色。但所有朝珠只能是四品以上的武官或者是五品以上的文官才有资格佩戴,寻常百姓都是不能够佩戴的,甚至是不能够持有的,清官对于朝珠的管理可谓非常严格。
朝珠的作用也并不只是为了好看或区分官职大小,在古代见到皇帝是需要行跪拜礼的,这时候,朝珠的作用则显现了出来。
专家根据史料推测出,当时佩戴朝珠的人们进行跪拜的时候,不再需要头接触地面,朝珠接触到就可以了。朝珠的绦越长,珠子形状越大,便越容易触及地面,因此官位越高的清官,跪拜幅度便越小,而没有朝珠佩戴的人们,则需要用头接触地面。因此清朝官员脖子上佩戴的朝珠不仅仅是饰品,而是一种身份证明,也是官员必须要佩戴的“身份证”。
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任何存在于历史中的文化形式,都是有它们出现的缘由的,正如这朝珠,就象征了大清王朝的权贵。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