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在解放前只有三幢小楼,而最先修起的楼房并不在榆树县城所在地的榆树镇,而是在榆树的另一个商贸中心五棵树镇,它就是五棵树镇的刘氏商贸小楼。小楼坐落在五棵树镇内的大沟北侧,商业街道南,与原五棵树供销社斜对过。楼房为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每层60平方米,共120平方米,始建于1923年春。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榆树镇内最早建立的楼房是建于1924年的榆树县女子小学校。事实上,五棵树镇的这座小楼比榆树镇的女校楼还早一年,它也是解放前五棵树镇独一无二的小楼,堪称榆树第一楼。
榆树第一楼的主人叫刘凤彩,曾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刘凤彩祖籍山东黄县,1916年,闯关东来到东北,走到五棵树时,他看到这里居民集中,商贸繁荣,遂决定在这里安家。
初到五棵树的刘凤彩在街区西南角一个叫黄土坑的地方,搭起了窝棚,一家人安顿下来。刘凤彩在老家山东曾做过小生意,头脑很灵活,他发现有人到黄土坑边取土脱坯,还能卖钱。虽然活很累,但是不用本钱,只要肯吃苦出力就行。黄土坑里有的是黄土,水也是现成的。刘凤彩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脱坯卖,以此赚钱。
当年刚满30岁的刘凤彩,血气方刚,说干就干,他先找个农家赊了一车干谷草,借个铡刀,把干草铡成穰角,每天起早和泥,用和好的泥再脱坯,一家人一起上阵,有端泥的、有提水的,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等坯干了就要码起来,还要用柴草苫好,防止下雨浇坏。脱坯最好的季节是春秋两季,春天风大土坯干得快,春天盖房子用坯的人家也多,脱多少坯都能卖出去。秋天到了过雨季时,家家开始扒炕,使用坯的数量较多,所以春秋是生意的旺季。但是,也有天不作美的时候,有一年,刘凤彩和家人脱了一春天的坯,没卖出去多少,存有好几千块,都码在大坑边上,正赶上七月下起了大雨,连续下了三四天,大坑里全是积水,把储存的坯都给泡了,一家人都上火了。刘凤彩得了一场大病,幸亏自己懂些医术,才起死回生,逃过一劫。秋后天气渐冷,不能脱坯了,刘凤彩就挑起八股绳,打起拨浪鼓,走乡串户当卖货郎。
就这样,刘凤彩一家人靠勤奋吃苦的精神,春秋脱坯卖钱,冬季走街串巷卖针头线脑和生活用品。经过几年艰苦创业,有了一些积蓄。刘凤彩提出要建一座小楼,经过一家人商量,多数人都反对,认为积攒点钱不容易,而且树大招风,当时土匪猖獗,打家劫舍,砸窑绑票时有发生。但是,刘凤彩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说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敢想敢干,大胆创新。最后还是由刘凤彩拍板决定盖楼。经过实地踏查,刘凤彩相中了十字街东边的一块宅基地,经过协商,将其买了下来。
买下宅基地之后的刘凤彩没有急着建楼,他一方面构思楼房的设计,按照山东的建筑风格,结合东北的民居特点,取长补短,使楼房新颖别致,坚固实用。小楼设计为八面八角,除了正常地南北两面安有门窗外,还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面各开一个门,门上二楼安有窗户。另一方面,他联系采购建楼的木材,再根据楼房的设计进行加工,刘凤彩头脑灵活,在山东时做过小生意,挑过八股绳,当过卖货郎,还会木工、瓦工等手艺,这回全都用上了。刘凤彩还和家人在黄土坑边修了一座简易的小砖窑,开始自己烧砖,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出了大青砖,建楼的青砖就是这座小砖窑烧制出来的。
1923年春,刘凤彩选个良辰吉日,邀请亲朋好友到场,为楼房奠基。刘凤彩本身就是木工出身,楼房的结构又是自己设计的,在同行们的帮助下,很快就安好四梁八柱。刘凤彩是个内行人,深知建楼是百年大计,选的都是上好的松木,主体结构完成之后,帮工的师傅们都撤走了,剩余的门窗和室内装饰活计都由刘凤彩自己掌尺划线,孩子老婆打下手。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一个砖木结构的小楼拔地而起。墙体青砖勾着白缝,楼顶铺着白洋铁瓦,门窗都是精雕细刻,地板全用松木板镶嵌。虽然没有飞檐翘壁,雕梁画栋,却也古朴典雅,设计精巧,宽敞明亮,别具一格,体现了山东与东北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当时当地也算是一道美丽的建筑风景。刘氏小楼的建成在榆树、扶余、德惠等地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建成后的小楼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寝室。一楼设有柜台和摆件,主要经营的是小百货,如顶针、锥子、别针、松紧带等;还有化妆品,如胭脂、雪花膏、腮红、眉笔等;头饰类,如发卡、头绳、绫片、纱巾等;儿童玩具类,如玻璃球、布娃娃、玩具枪等,总共有几百种小商品,店铺不大却琳琅满目。
刘凤彩把楼房竣工和商铺开业选择在同一天,小楼竣工开业的当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从此到商铺购物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刘氏做生意讲诚信,重质量,童叟无欺,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南至德惠,西至扶余,东至榆树,北至双城,还有远乡近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刘氏商贸小楼很快就远近闻名。
后来发展成了加盟店,取名“三大号”,成为正宗的商铺。成为老板的刘凤彩经常去哈尔滨、长春等地购货,开始多数货物是通过火车发到陶赖昭,再用大马车运回五棵树。1942年末,陶赖昭至五棵树开始通货运火车,货物就直接运到五棵树了。店铺由家人经营,一度生意红火,买卖兴隆,为活跃地方的商品交流和服务人们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国家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号”的名头被取消了。实行公私合营时,由于刘凤彩年龄大了,没有被组合上。据刘家后人介绍,刘氏小楼原计划面积为480平米,只建了四分之一,预留出的宅基地这些年就空闲着,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能如愿建造。1998年,在城镇改造的浪潮中,小楼被拆除,经历了75年风雨的小楼,见证了一个家族勤劳致富的过程。
据刘凤彩的长孙媳妇孔令芝回忆,刘凤彩为人豪爽,多才多艺,喜欢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尤其爱拉京胡唱京剧。晚年时常邀三五好友,喊上一嗓子“四郎探母”、“打龙袍”等京剧选段,然后和邻居好友喝上一壶茶,唠唠家长里短。由于刘凤彩脸上有几个麻子,所以人们也管小楼叫刘麻子小楼,昔日的刘麻子小楼可是远近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家族的后人秉承良好家风,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五棵树城区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被时光淹没的刘氏商贸小楼,却仍然印记在那一代人的心里。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