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林州市正西,太行山脚下,有个村庄叫桑园村,背靠着太行山,红旗渠第一干渠从村边蜿蜒而过,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还是远近闻名的板栗之乡。山坡上,长满了板栗树和橡树,每年到5月下旬,板栗树开花了,随着微风的传送,十里八乡就闻到扑鼻的芬芳,沁人心脾。沿渠漫步,望着巍峨而又清秀的太行山,奇峰烟岚,似幅幅图画。满眼的绿色和板栗绽放的花朵,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熟悉桑园村的人约有三种途径:其一,这里在建国前曾做过国民党县政府办公场所;其二,中共太行五地委,在1948年1月至3月在桑园召开为期58天的整编会议;其三,桑园村生产的板栗久负盛名,尤其近年来建设的“中华古板栗园”,再次把村落推入人们的视线。
顾名思义,桑园村应与种桑养蚕相关。事实上,在村周围的山坡林地上却很少找到桑木。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公元577年,北周武帝采用老羊工郝春贵、郭茂的“火羊阵计”,将北齐后主高纬、幼主高恒(跳崖身亡)围剿。武帝感念两位羊工献计之功,将林虑山四方垴下的上万亩坡地沟峪全部封给他们。
面对这上万亩山地,郭茂提出建议:在山地上植树造林。他身先士卒,带着哑巴儿子常年累月育苗种树。经过多年艰辛劳作,在上万亩的坡地上建成了桑园、桃园、白杨凹、柿树凹等大片林地。
后来,有人从外地过来,看中这一带坡地林木茂盛,便在此定居生息,并将园林的名字改叫成村名,桑园、桃园、白杨凹等村名由此而生。
桑园咋会无桑呢?村人对此猜测不一。有人说,过去村里曾依托桑园养蚕抽丝做营生,后来看到做其它产业更有前景,便疏淡了养蚕。这不由让人想起桑园的板栗园。
建国前,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时,人们习惯把家中有土地、生活富裕的户院称“大户人家”。
桑园村的“大户人家”当数莫章栓。当时,莫章栓家以田产多而闻名。坊间传说,桑园离县十多里地,莫章栓往县城走,不踩别人的地边,可见莫家田产之多。除此之外,莫章栓家还在临淇、合涧、东姚等古集镇上设有商铺。莫章栓成为桑园莫姓最有名的代表人物。由此,人们只知道桑园有莫姓,不知有其他姓氏。
实际上,桑园除莫姓外,还有郭、崔、王、刘、李、董、张、杨、侯等14个姓氏,莫姓人口占总人口的80%,在村里属大姓。据介绍,桑园的郭姓、莫姓、崔姓,明朝大移民时从山西洪洞迁来,莫姓和崔姓的先人曾经结亲。其他姓氏迁来先后不一。
桑园村西依林虑山,东揽林县川。树木林障,植被茂盛,置身其中安然隐蔽。1948年,中共太行五地委看中桑园村有利地势,于当年1月10日至3月8日在村里召开整编会议。在长达58天的时间里,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尽其全力为会议提供服务,和与会人员结下友谊。
桑园整编时,老党员王玉芳、村民侯丑三刚刚18岁,王玉芳主要负责会议期间的后勤保障和伤病员看护工作,侯丑三主要负责协助部队战士站岗放哨、送传口信。当时会场用席子搭着棚顶,舞台坐东朝西用松柏枝遮掩着,台下座位是从各户筹借来的木板凳。武器枪支放在离会场100余米的崔水秀家,以备随时应对敌情。侯丑三老人回忆说:“尽管会场布置很隐秘,但还是遇到三次敌情,会议期间中断了三次。其中一次是敌人的飞机在低空盘旋了两三圈,最后将炮弹丢在了附近的下申街村。”
村里上年纪的村民回忆,太行五地委在村里开会期间,从参加会议的人员到负责安全保卫的战士,个个都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他们一有空就帮助房东打扫卫生、下田做农活、教乡亲们识字学文化。村里群众把他们当亲人,从日常起居到会场服务尽可能地提供方便,彼此间建立了鱼水深情。
桑园人,有着很高的爱国热情。建国前,村里的热血青年胸怀报国志向,纷纷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其中,从桑园参军去的莫冬芳,在抗美援朝时牺牲在朝鲜,魂寄他乡;莫俊文等老兵从部队回来后积极参加地方建设,任劳任怨,为国家奉献一生;莫兴周、莫土山、莫白元、莫志英、莫怀阳等凭着勇敢和才智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经历枪林弹雨后转入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领导岗位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较好口碑。
历史,为桑园村涂上了一抹红色,也为这个普通的村落注加了非凡的意义。
桑园村种植栗树的历史很久远。在过去种栗树是为了糊口保命,到生产队大集体时,栗树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里还专门成立科研组,对栗树生长、挂果精心研究,使板栗产量、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由于桑园村的板栗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受到河南省外贸出口部门关注。每到板栗成熟时,外贸部门就来村上采购拉运,然后将收购的优质板栗远销日本、韩国等,增加了集体收入。当时河南省出口日本的板栗,数桑园村生产的板栗最受欢迎,成为出口日本的主产地,高峰期每年要生产10余万斤出口创汇。土地分包到户后,坡地上的栗树分配给了农户,一些农户疏于管理,收成减少。
近年来,随着“中华古板栗园”项目在桑园村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不仅提升了桑园村的知名度,也再次增强了村民们的生态意识。他们在着力打造古板栗园的同时,见空插绿补绿,培育用材林和经济林,使桑园的林更茂、花更红、果更香甜,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村,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
中华古板栗园是一处4A景区,园区入口处是六棵相互依偎的板栗树造型,别致新颖。
板栗园总面积达百余亩,共有8000多株新老板栗树,是我国树龄最长、群落最大的古板栗群。每棵板栗树都有自己的名片,表面标注着这棵树的编号、冠幅、树高、胸径、树龄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800多棵,仅明清时期的板栗树就多达300多棵,最高树龄可达800年,据此推算,应该诞生于宋朝末年,堪称板栗树界的活化石!
板栗树对种植条件要求不算太高,只要有充足的阳光便能茁壮成长,园区中较为年长一些的板栗树大都顶着蓬松硕大的叶盖,粗壮的树干有着苍老的纹路,摩挲着茂密的枝叶,不禁令人感叹生命的神奇伟大。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