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林州不是水乡,却称得上是个桥的博物馆。在这里,不仅有自然形成的天生桥,有最原始的圪栏桥,还有木板桥、漫水桥、石板桥、石拱桥、铁索桥、栈桥、空心桥、悬桥、桥上桥、风水桥……若从文化角度欣赏,便会从中看出林州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看到林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位于合涧村南淅河出山口,民间通称“合涧大桥”。该桥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至十三年(1924)竣工。桥长90丈,高3丈3尺,宽两丈2尺,分9孔,为当时县内第一大桥。
合涧南临淅河,河上自古无桥。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常阻断交通为害社会。年复一年的民怨,引起了沙蒋村郭兴义的关注。此人是当时林县知名善人,他靠商业起家,致富后多有义举。
民国七年(1918),又首倡修建合涧大桥。因此地西距古迹“仙人岩”不远,合涧村旧称“仙岩”,经他提议,便将桥名定为“仙岩桥”。
该桥为当时县内最大工程,耗资巨大。郭先捐钱七千串,为筹措资金,又开办了凌集煤矿,将所得利润全用于大桥工程。
1922年,民国总统徐世昌彰其德行,亲授其手书“博济为怀”匾额。同年,兴义八十寿终。之后不久,大桥工地告急,其子郭树森承父遗志,始终不懈,捐钱至两万余串,终使大桥工程完工。
民国二十一年(1932),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袭击,该桥9拱桥眼被冲垮6拱。从此以后,交通再度中断。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林县,了解到重修此桥是当地人民迫切要求后,省政府拨下专款并派遣技术人员,由大桥附近的5个区141个行政村,组织民工义务出勤修建。1952年11月1日动工,次年6月3日竣工,历时7个月,在3拱老桥北端接建新桥5拱,并将原“仙岩桥”名改称“合涧人民大桥”。
位于五龙镇五龙洞景区悬崖峭壁间,因自然生成得名,跨度27.3米,高11.8米。
1992年9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到此考察后说,“此桥跨度之大,桥身之高,为长江以北第一,全国第二。比武陵风景区仙人桥还要奇妙,世上罕见”,并挥笔题词:“天桥清风流碧水,龙洞绿树映山色。”
据悉:我市林虑山刘家梯大崭路段和横水镇卸甲坪,也各有一座与此类似的天然石桥。
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浊漳河上,是一座由4组铁绳和百余块木板组成的铁索木板桥。桥长25米,宽2米,横跨于峭壁对峙的峡谷间,下有碧绿的络丝潭水映照,人行桥上颤悠悠如入仙境,民间俗称“天桥”。称桥旁的绝崖断壁叫“天桥断”。
此桥是林州和河北涉县两县间的界桥。因一桥连着豫、冀两省,官方通称“豫冀索桥”。碑文记载,明代以前此地无桥。由于漳河阻隔,两岸百姓往来多有不便。清顺治丁亥年(1647),经盘阳等沿河12村首领公议,各村合力捐资出工,定址、凿石、栽桩、固绳、铺板,才在两岸悬崖断壁间,建起了这座七八丈长的绳索桥,改变了此地无桥的历史。
后来,由于日晒雨淋,绳索屡断屡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群众把麻绳改为4组铁绳,横铺上了百余块3寸厚、2米长的柏木板,把麻绳桥改变成了一座“铁索悬桥”,大大提高了桥的安全系数。
豫冀索桥横跨在一个神秘莫测的深水潭上,此潭究竟有多深,谁也说不准。民间传言,当年南蛮子曾来此探宝,两个人站在桥上,把一个秤砣用丝线拴住系入潭中。结果,一络子丝线放完了,秤砣还没到底。从此以后,人们便称此潭叫“络丝潭”。
潭南河沿内,有个高12米、宽8米、深60余米的岩洞。很早以前,漳河水源充盈,洞口淹在水下。后来,随着水位不断下降,此洞渐渐露出水面。据说某年漳河发大水,有人见到一个簸箕般大的老鳖,爬到桥头晒太阳,后见有人,潜入水中洞内。从此以后,“神龟洞”的名字就传开了,而且越传越玄,传来传去,传成了多个版本的神话。
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年,河北涉县一木匠外出打工返乡从此经过,肚中肌渴难忍,坐在桥头歇息。这时,有一白胡子老头,请他到家中吃饭,他跟随老人进了一处幽静的庭院,好酒好饭美餐一顿。临行前,老人对他说:“回去后不管谁问你,都不要提在这里吃饭的事。”谁知这人回到家后,却把老人嘱咐的话忘了。家人问他饿不饿?他便说起了老人请他吃饭的事。话还没说完,肚子就疼了起来,霎时就吐出了许多小蝌蚪。此时,他才想起了老人的话,分析“老人”就是神龟所变,便到桥头烧香祷告祈求平安。
如今的天桥断,已开发成了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当年的铁索桥犹存,神龟洞还在。
位于陵阳镇武家泊村西南洹河上,因最初由几根圪栏(树干)搭建而成得名。
此类桥梁虽然简单易造,却是桥氏家族的老祖先。古书《说文解字》曰:桥者“木乔”也。乔者“高大树干也”。“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由此可见,我国最早的桥梁,当是这类用树干搭成的木桥,也就是林州人常说的“圪栏桥”。
位于黄华镇桃园村南、翟阳河上。长100米,宽6米,高24米。系红旗渠第一高桥,1966年3月底建成。
此地正值翟阳河出山口,谷深坡险,红旗渠必须从此横向跨过。面对这一千古难题,技术专家们集思广益、奋力攻关,终于设计出了“桥下排洪水,桥中流渠水,桥上通汽车” 的方案,巧妙解决了山洪、渠水、公路相互交叉的矛盾,创造了建筑设计史上的一大奇迹,从而使此桥名扬四方,成为红旗渠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位于桂林镇大店村北淅河上。古时此地无桥。1974年春,政府组织大店、南屯、古善、朴池、纸坊、翟街、流山沟、辛庄、黑山9个邻近村庄共建。
桥长60米,高3米,宽7米,留有13个水孔,每孔径长3米,是一座“平时小水桥下过,雨季大水桥上流”的漫水桥。是林州先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的又一奇迹。
1996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交通的需要,又将此桥改建成了一座长85米,高5.3米,宽9米,每孔间距8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平板桥。
位于任村镇河口村晋、冀、豫交界处,一桥连三省,1978年建成。主孔净跨80米,跨度为当时林州拱桥之最。
位于林州城区开元街道余家桥村西。据《余氏族谱》记载,大明万历年间,先人在村西洹河上架了一座小桥。因此桥是一户余姓人家建的,人们便称其叫“余家桥”。
其实,最初建造此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通,而是一座用于保护村中“脉气”的风水桥。当时人们相信迷信,害怕灾祸降临。后来,便把桥名做了村名,称之“余家桥”村。
位于天平山景区百余丈高的悬崖峭壁之间,为近年方便游客观光而建。外侧有钢筋护栏。沿桥拾阶而上,如登天梯,步步升高,腾云驾雾,惊心动魄。
位于石板岩镇龙床沟景区。因此桥建在瀑布的源头上得名。桥上有一亭,从亭内俯视,可见百丈悬崖下的深潭。转身西望,瀑布迭出的峡谷美景,可一览无余。
位于河顺镇城北村南,是晋豫鲁铁路线上的一座著名建筑,也是林州境内第一长桥。桥长3014米,高46米,有93个桥墩。站在高处俯视,犹如93根舞龙杆举着一条巨龙,在十几层楼高的空中飞舞。
位于红旗渠青年洞景区,长350米,宽4米,是一座徒步进入景区的悬空廊桥。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它像一条潇洒奔放的红色飘带,蜿蜒于绿水青山之间。人行其上仰首远望,可见缠绕在太行山腰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两目平视可赏晋冀豫三省交界地风光;俯身下看,西来东去的漳河水、天桥断索桥、络丝潭瀑布尽收眼底。
除上述诸桥外,我市还有闻名全市的5座古桥。它们分别是:
1、年代最长的人工桥——横水老桥。
2、建在山顶上的桥——小西天断金桥。
3、承载历史典故的桥——姚村好汉桥。
4、悬在空中的桥——王相岩悬桥。
5、人间奇观桥磊桥——河顺九拱桥。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