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城区东南30公里的小陇山中,因该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五代时期的诗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有这样的描述: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神功。”形象地描述出麦积山的名称来源。
麦积山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它所在的天水市,更有着“陇上江南”的美誉。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敦煌、龙门、云冈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麦积”之名自古有之,在南北朝时期僧人撰写的《高僧传》中就有:“(玄高)乃策仗西秦,隐居麦积崖,山学百余人”的记载,可见在西秦时期,麦积山已经有大量的僧人在此举行宗教活动,并且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西安的高僧如昙弘等都在这里修行,和玄高“同业友善”。
麦积山在周围群山映衬下一峰独立,窟龛绝大多数开凿在高20-80米、宽约200米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依靠悬空栈道相连,最高位置有十二层之多,故民间有“十二龛架”之说。在古代石窟的营造工程中,麦积山石窟是最为艰险的一处,形成了一处洞窟绝壁开凿、栈道凌空飞架的奇绝景观。石窟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郁,自古就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春、夏、秋、冬四季随植物色彩的丰富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每当阴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岚缭绕、烟雨蒙蒙,麦积奇峰时隐时现,呈现出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从十六国时期开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不断营建修缮,延续不绝,各代均有雕塑艺术精品保存,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古代雕塑艺术、佛教思想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气度宏伟、俯视大千;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如窟内壁面上的影塑造像,制作精细,令人赞叹。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如第78窟主尊坐佛魁梧强健,第44窟坐佛慈悲宽悯,第133窟9号龛弟子笑意盈盈,第121窟菩萨与弟子“窃窃私语”,第123窟“童男”“童女”纯真稚嫩等,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
麦积山石窟的雕塑除了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外,民俗化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它不同于敦煌莫高窟的丝路风情,也不同于云冈石窟的塞外古朴,更不同于龙门石窟的皇家气魄,而是更多地体现了普通民众审美的艺术视点,将世俗民众的感情等融入到雕塑之中,创造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如142窟的母子供佛、121窟的窃窃私语、123窟的童男童女、133窟的佛弟子等,这些作品以其浓郁的世俗化特点,艺术感染力跨越了时代、地域、民族、年龄、知识等,引起专家学者和普通群众共同的心理共鸣,都是传之不朽的艺术作品。
麦积山石窟受阴湿多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壁画保存较少,但价值极高,题材丰富,构思精妙、技法娴熟。主要包括说法、本生、经变、千佛、礼佛等内容。如第127、135、26、27窟大幅经变和本生故事画,构图宏伟、人物众多,是中国北朝壁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中占据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北周时期创作的第4窟“薄肉塑”伎乐飞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使飞天有一种破壁欲出的立体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古代工匠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大胆突破各种艺术手法之间的屏障,将两种艺术手段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除了雕塑和壁画之外,麦积山石窟的仿木崖阁建筑也最具特色,现存9座,如1、3、4、5、28、30、43、49、15等窟,开凿时代从北魏至初唐。其中北周时期开凿的第4窟,又称“散花楼”和“上七佛阁”,七间八柱,单檐庑殿顶,前廊后室。通高16米、面阔31米、进深8米,后室并列开凿七个装饰华丽的帐形大龛。这是中国古代在山崖间开凿体量最大的仿木结构殿堂,雄立于绝壁之上,雕凿精工,气势宏伟。是研究古代建筑结构演变的实证资料。虽然经过地震破坏,但是仍然不减开凿之初的壮观与华美。
此外,在127窟北魏晚期舍身伺虎的壁画中,绘制了一幅完整的北朝时期城池图像,以鸟瞰图的方法从高空位置俯视的方法,立体、全面地将城墙、护城河、城门、城楼、城阙、宫城等全部的结构都表现出来,是北朝时期表现最全面的一幅城池图像,为我们研究北朝城池结构乃至单体建筑的具体构造等都提供了详尽的图像资料,其中的“对霤”形象是建筑史中唯一可见的建筑图像,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瑞应寺和麦积山山顶的舍利塔也是麦积山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是和石窟同步发展,十六国时期寺名为无忧寺,北朝名为石岩寺,隋代名为静念寺,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在山顶设立塔旁发现灵芝三十八本,经本地官员供奉给皇帝,皇家敕赐为本寺为瑞应寺,沿用至今。保存有大量的经卷文书、壁画、碑刻等文物,其中南宋时期的《四川置制使司给田公举碑》是麦积山石窟文字最长的碑刻,对研究当时的土地制度、军事、行政诉讼、宋金关系等方面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山顶舍利塔初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是隋文帝为安置神尼设立而建造的。北宋和清代都曾进行重修。2008年汶川地震对塔身造成了破坏,2009年对塔进行维修时,在塔身内出土了许多石刻造像及相关文物。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