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汉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掖县滑石雕刻属文化艺术范畴中的汉族民间美术类的一个工艺品种。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骤,与作品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创作的灵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
“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
“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工序起到了润色、提神作用,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据考,早期艺人们并不知运用此工艺,所雕作品大都经水洗风干后完成,但作品色彩暗淡无华。后来,经历代工艺师反复试验、琢磨,发现石蜡的特殊作用,采用融蜡上光法对滑石雕刻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近几年,由于水蜡、雾化蜡的运用更是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创作,也提高了作品的精致度,为掖县滑石雕刻平添了几分姿色。
追溯掖县滑石雕刻的历史,在记载中有在蒜园子村遗址发掘的4000—5000年前的石雕片,在史志中曾有记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取莱郡纹石、贡牛黄、海藻、牡蛎、石器(即雕刻工艺品)”之说。
掖县滑石雕刻至今约1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艺人祖辈相传沿袭至今从而形成带有浓重地域特色的特种工艺品。
在墓葬中,也曾发掘出许多滑石雕刻随葬品,最早有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3年)的佛造像,精美绝伦。
到清末,县城绝大部分村庄兴起了以雕刻小型摆件为业的滑石雕刻艺人,经营方式多为家庭作坊式,农时为农,闲时为艺。但至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频发,掖县滑石雕刻业急剧颓萎,雕刻作坊只剩两家,各有工匠一二人,年耗原料不过5000多公斤。
上世纪60-70年代滑石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六大类、八大门派、120多个品种、2000多种花样的滑石雕刻作品。主要以花鸟、鱼虫、动物、山水、人物为创作对象,作品出口西欧、北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年代曾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民间工艺。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