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汪氏白陂塘祠堂,坐落于桐城市双港镇区(原属桐城西乡双铺)。
汪志伊(1742—1818)字莘农,号稼门,清代桐城西乡(今双铺白陂塘人),是乾嘉年间的封疆大吏、文学家。
据史书记载,汪志伊自幼饱读经书,融会贯通,乾隆36年举顺天试,充《四库全书》馆校对。他为官清廉,重民务实,早年由七品知县累官至知府、巡抚,嘉庆11年擢工部尚书,后又任湖广总督、闽浙总督。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革除弊政,大兴水利,巩固海疆,老百姓安居乐业。
著述方面,汪志伊也颇多建树,自成一家,传世文卷有《西湖诗》、《登岱诗》、《荒政辑要》、《官鉴辑要》、《稼门文钞》、《汪氏家范》等。有关汪志伊的故事传说举不胜举,桐城家喻户晓的“汪志伊慰亲”以及民间流传的“白菜尚书”、“豆腐总督”等,无不证实他崇高的官品人品,在清代日益腐败的官场犹如一汪甘洌的清泉,一缕强劲的春风。
乾隆11年(1747年),汪志伊族人(唐越国公长子建公后裔)在家乡白陂塘始建汪氏宗祠。祠堂是本族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的场所,小志伊家徒四壁,父母根本无力捐助。小志伊以商汤名臣伊尹为楷模,自名志伊。29岁那年,志伊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族人引为骄傲。志伊身为朝廷命官,克己为民,在外做官几十年,政绩卓著,然两袖清风。他关注老家宗祠,嘱告族人为官之道,并为《梅州汪氏宗谱》作序。
嘉庆22年,年逾古稀的汪志伊解官回乡。当时的社会名流济济一堂,挥毫泼墨,颂其功绩与祖德,镌刻于石碑并嵌于汪祠墙壁之上。据记载,现存碑刻共63块,其中完整无损的47块,断残16块,为横面竖行阴刻。撰书者近30人,有清代梁同书、袁枚、姚鼐、钱大昕、刘镛等人的手迹。宗祠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彰显了深厚的宗祠文化,在当地祠堂无与伦比。遗憾的是当年嘉庆皇帝亲赐汪志伊“福”子匾额现已流失,祠堂门前的一对石鼓与部分碑刻由政府部门征集,交桐城博物馆收藏。
汪志伊以封建时代的孝忠告慰族亲报效朝廷,以他的显赫功德光宗耀祖。后人为了纪念他,遂将他的石像连同尊贤重教的《汪氏家范》等著作供奉于祠堂之上,又将“重贤兴学,继尚书冠”编进了汪氏派行,以激励子孙,莫忘先祖,学有所成。从此,白陂塘汪氏宗祠亦唤作汪志伊族宗祠,说者自豪,听者羡慕。
历尽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和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占地五亩、气势宏伟的汪氏宗祠最终摇摇欲坠,拆做他用,仅存的数间瓦房在文革时权当校舍,断壁颓垣伴着斜阳荒草向人们诉说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各地纷纷续修族谱,翻新祠堂。宗祠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辈,团结族亲,励精图治,尤其对加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无不例外,汪志伊后裔于2009年底向海内外所有族人发出倡议书,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在老祠原址修复汪氏宗祠。汪氏族人热情高涨,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划,一座由著名古建筑专家翟光逵设计、造价数百万的汪氏宗祠拔地而起。
重修后的汪氏宗祠,大门依旧对着月亮塘,预示着家族人旺财旺。全祠共分三进,首进东侧设有账房,西侧设有天井。院落中屹立着古色古香的八仙亭。中进为享堂,名“敦睦堂”,是族人祭祀或宗族议事之处。后进为寝堂,是安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全祠建筑呈轴线对称布局,用材硕大,做工讲究。
迈进汪氏宗祠的栅门,但见一对扁圆形巨石护立正门两旁,是原祠保存下来的遗物,历尽无数风雨的剥蚀,五蝠和云龙的图案仍清晰可辨,依然向后人兆示着祥瑞多福。门楣上方高悬着“汪氏宗祠”的黑字匾额,右行横书,笔力雄健,据说是汪氏一位在任县长所书。朱红油亮的大门,飞檐翘角的祠亭,浓抹重彩的雕梁画栋,镂花透格的窗扉,无不散发着古朴而又典雅的气息。院落内墙上的《二十四孝》图与马头墙及檐口的壁画相映成趣,墙边新栽的桂花树给偌大个祠堂带来一片生机。空阔的寝堂中,烛光闪烁,香烟缭绕,高处祭放着由族人保存二百多年的“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下面是历代祖先的神位,显得庄严而神圣。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俗称“倒搬桨”,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
老人过寿法门有哪些1、老人过寿以虚岁50岁、60岁、66岁、70岁、77岁、80岁、88岁、90岁、99岁及百岁以上宜大过,虚岁50岁之前,无论家族多么显赫,也不见建议大过寿辰,大摆寿宴。其中66岁、...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北回归线恰好从县城中心穿过,这里被称为“回归之城”,“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北回归线穿城而过,造就了奇特的北回归线文化...
在北京市朝阳门外,有一条神路街,这条街南起日坛公园,北至东岳庙,它的名字颇具神话色彩,相传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东岳大帝在民间传说中是主管世间一切生物出生大权的神灵。明清两代,每年农历...
相传女娲之女降生,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女娲忌其饿坏,故取名娥娘。不吵不闹,沉睡不止,却不见生长。女娲深忧,盘古送来绿罗裙茶,劝慰道:“初闻绿罗裙,神长一百天。再闻绿罗裙,一生得平安。”女娲将绿罗裙茶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