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民间有一句俚语,把说媒称为“挣献饭”。话虽然不好听,那“献饭”倒是有讲究的。
“献饭”,广泛用于婚、嫁、丧、娶各种正规礼仪场合,是祭祀先人的觞飨,不仅当事者家中自己要做,迎娶新娘的新郎家要向女方家抬献,丧葬礼仪中至亲晚辈还要向亡故长者抬献。
“献饭”的内容是“海”字头、“吉”字头或“福”字头的“十二体”正菜,加两碟点心,红事中加两瓶酒,白事中加一瓶酒,外带香、烛、黄表。
“献饭”用专用的“食摞”拾至当事者家门时,主家要出门迎接,白事中对舅家的献饭还要奏乐迎接。献饭拍进门后不直接供献,要先由厨房加热,实际只是浇点热汤而己,但供献者必须要给小费红包,曰“热饭钱”,以此证明供献的是热饭。如不给“热饭钱”,则带有小视对方“只配享冷食”的挑衅之意。
供献时主供者跪至香案前,由辅厨将经主厨加热后的献饭以食盘端至陪供者旁,由陪供者一一接手以行揖状上传,直至主供者前。主供者接后双手举起,对至敬者顶于额,尊敬者齐于眉,同辈者高于鼻行揖状,然后捧起交由待在案旁的当事司仪摆放。一般对稍有功名家庭的摆法叫“一颗印”;对生意人家庭的摆法叫“万贯财”;对平民家庭因没有大供桌而摆不成图案,只摆成平行两列,故叫“通福”。
“献饭”摆好后方明烛、楚香、化表、奠酒、行三叩首礼、起退。主家陪礼,但不行还礼,以示享然。
在丧事办理中,“献饭”是土葬前夜最为隆重的仪式,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献饭”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菜肴面点等吃食由孝子们按照传统仪式呈送至亡故人的灵桌上。
“献饭”的队伍由孝子们组成,分为男队和女队,程序一般为男队的长子由先“献饭”,且规矩是双手将菜肴举过头顶或与额头齐眉,指缝中再插一根高香,根据呈献的品种和多少分几个轮回,步态缓慢,边走边哭,鼻涕流得越长越表示伤心,依此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和哀思。
“献饭”除了呈送菜肴果点以外,还要为亡故人送去毛巾、香皂、牙刷和牙膏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是老人高寿故去,最后安排孙辈们以献香烟火柴等结束“献饭”仪式。在“献饭”过程中,乡间乐队的各种乐器,诸如唢呐、洋鼓和洋号等一齐奏响,将悲情吹得满夜空满街道都是,也将“献饭”的仪式推向了高潮。
这里,专门介绍一下抬献饭用的“食摞”的来由和讲究,因为它源于宫廷礼仪,在中国民间除了陇西,别处还真为罕见,实称得上是陇西民间特有的保存国粹传统。
“食摞”就是盛食品的木匣,其形为长方形带梁、环,至今仍随处可见。过去陇西城内较大的饭庄都有一两台食摞置放于店铺门首左右两侧,表明本家饭庄厨师可承担筵席。有如当今酒馆饭店打出大字“承包宴席”招牌一般。
“食摞”长三尺六寸、阔高各一尺八寸,各合成九尊之数。底有宽边云座、内分两层、上有盖。两厢各有如意万字形柱,上连雕花双梁,中通一孔,置铁环以备抬用。四角包嵌有金属饰件,多用松、柏、楠木制作,油漆成朱红或金黄色,红木者最为名贵,民间少有所存。抬“食摞”一般不用扁担,用的是茶杯口粗的硬杂圆木,因从“食摞”的“心眼”里穿过,称为“穿心杠子”。
陇西民间把“食摞”又称作“实落”,意思是实际得到的好处。民间有“穿心杠子抬实落,心安理得”之说。它的出现,传说始于唐朝。
据说李世民自向李氏祖籍招募十万陇西子弟兵,回到太原,加紧训练,使之成为一支劲旅,完成兴唐大业,后来又举玄武门之变,登上龙位。还算这小子有心,总没忘了舅母、表嫂对他的关爱拥助之情,便封了舅母为一品诰命夫人,遣使送来凤冠霞帔,并在陇西城内建起一座牌坊以示彰旌。
那舅母原是敦厚之人,见到封浩,随口说了句:“封什么诰命夫人,还不如实落一碗饭的好。”
那钦差回京后以此原话奏禀皇上。也是人当皇帝必然就冒傻气,李世民还真以为舅妈要一碗饭吃,便传旨御膳房专给舅妈做一席饭以食匣盛了送去。那御膳房领旨,自然照办。便依宫内食匣上下两层只能装得十二只海碗,做成十二道佳肴,又因在路途要行走几日,便只配干料,不加调汤,待送到陇西后再调汤烹佐。这就是陇西“十二体”最早的来头和抬献饭只配干料,要抬到后再调配汤汁的典故。
现今,陇西人抬“献饭”还大致如此。一般除婚嫁喜庆收到献饭后回复几只点心作为给抬饭人回程路上打点,再以空瓶装少许米粮,表达“粮为炊源”之意,其余的都就“实落”了。
给媒人抬献饭是因为陇西人自古不兴职业媒婆,都是亲友间互相通谊,中间有个月下佬牵线搭桥,并不收谢媒钱财。但做媒总要两边奔走,有道是:做得一桩媒,跑烂三双鞋。免不得在“夸富作亲,成人之美”过程中得编一两句假话说说。思量起来,实在是“成了旁人儿女美事,损了自家先人阴德”。但应人事轻误人重,只得在大事合成之后再向先人供献谢罪,这桌饭自然就该由占了便宜的男方家出了。故陇西人谢媒,一般都是抬一桌献饭加送一双新鞋。
媒人收到献饭,并不再回点心、米粮之类,就以自家盘碗折了献饭,推说对方待客事忙,赶紧打发抬饭人连同碗碟一同速回,叫做“干折儿”。
在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母鸡打鸣,家有不幸”。古人认为,家里养的老母鸡学着公鸡的叫法,开始打鸣时,家中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学公鸡打鸣的母鸡找出来,将它杀掉。古人认为鸡血辟邪...
关于九龙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宋小朝廷被元兵追迫流落至此,陆秀夫等大臣常常拥宋帝登临山岗上的巨石,眺望鲤鱼门海口,盼勤王之师。传说宋帝某日登石,见四周青山群立,便对群臣说:“八座青山,每山一龙,是...
蟒蛇节是贝宁共和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7月15日举行。贝宁共和国南部维达市的人民,自古以来崇拜蟒蛇,把他视为神灵。所以,维达市又被誉为“蛇城”。在那天,家家户户喂养蟒蛇,人们与蟒蛇同吃同住,和睦共处。节...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鄱阳湖,为长江流域的重要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水湖泊。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
樟村是江西玉山县的一个山区集镇,板灯是该镇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从正月十二祭祀开始,到正月十六烧灯结束,用以预祝当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一代一代就这样延续下来。 板灯就是...
庆阳市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南、西、北与陕西、宁夏相毗邻,唯西南角和本省的平凉地区接壤。辖西峰区和庆城县、宁县、镇原、环县、正宁、合水、华池七县。境内河流纵横,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甘肃主要...
耀州地处关中传统农耕经济区的北部边缘,历史上又有多次民族融合的过程。因此民俗中不仅积淀着深厚的关中农业文化遗存,也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本分好客,勤劳节俭,重传统、喜改革,是耀州人性格的显著特...
在电白县马踏西北面,有一条河流,很久以前,河南岸有一个小村庄,河北岸连接着一座青山,山麓与河畔之间,有一片田野。河南岸的农民每天都到北岸去耕作,河上没有桥,乡亲们只好搭渡过往。在河里撑渡的是一位年轻美...
袁天罡(gāng),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他懂得“...
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据说这样做,新娘就可以先生男孩。还可以驱邪,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