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创始人王湘云,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幼家贫跟随本家老人王珍学习肉食加工技艺。后随道台到大名官府当厨师,见大名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饮食业发达,于是在大名城内道前街开设了以香肠、熟肉制品为主的店铺,又因大名府距离济南府约五百华里,故取店名“五百居”。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经久畅销,店铺生意非常兴隆,遂落籍大名。
五百居香肠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席的上等佳肴,是家庭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美食,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也就成了当时名贵香肠的代称。
五百居香肠与山东莱芜香肠、济南香肠同出一宗,旧称为“南肠”(因其主要香料产自南洋一带,故称南肠)。南肠口味与广味香肠的甜、川味香肠的辣不同,以咸香为主味,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大名五百居香肠是在南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来,其口感更醇厚浓郁、回味幽香。
大名五百居香肠在1915年,作为中国传统特色食品香肠的唯一代表,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但奖牌、奖状在文革破四旧中被焚烧。
“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配料为家传独特秘方,主要为上等石落子、砂仁、桂楠等中药食料,不含任何色素和添加剂,属纯绿色食品。制作工艺考究、选料严格,以六成瘦的猪肉,剔骨去皮,将肉切成一、二厘米左右的肉丁,加入适量的姜末和盐,再把加工好的配料、陈年酱油等加入拌均匀。静置3小时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入洗净的新鲜肠衣内,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绳扎紧,边灌边扎,直至整肠衣灌满。经过20天左右的自然风干晾晒,再下锅用文火蒸煮20分钟捞出即可食用。制出的成品香肠色泽纯正,条杆均匀,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且经久耐放,炎夏酷暑不腐不蛀。
1956年,大名五百居香肠被评为“邯郸八大名小吃”。
2003年,被评为“邯郸市地方十大名小吃”。
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知名土特产”。
大名五百居香肠创建、完善、发展的历史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体现着丰富的历史饮食文化内涵,既是一种独特标记,又是一个民族品牌,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每逢端午节,潮人都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赛龙舟、食粽、插艾、浴或喝药汤,就是主要的习俗。1、赛龙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