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创始人王湘云,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幼家贫跟随本家老人王珍学习肉食加工技艺。后随道台到大名官府当厨师,见大名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饮食业发达,于是在大名城内道前街开设了以香肠、熟肉制品为主的店铺,又因大名府距离济南府约五百华里,故取店名“五百居”。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经久畅销,店铺生意非常兴隆,遂落籍大名。
五百居香肠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席的上等佳肴,是家庭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美食,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也就成了当时名贵香肠的代称。
五百居香肠与山东莱芜香肠、济南香肠同出一宗,旧称为“南肠”(因其主要香料产自南洋一带,故称南肠)。南肠口味与广味香肠的甜、川味香肠的辣不同,以咸香为主味,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大名五百居香肠是在南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来,其口感更醇厚浓郁、回味幽香。
大名五百居香肠在1915年,作为中国传统特色食品香肠的唯一代表,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但奖牌、奖状在文革破四旧中被焚烧。
“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配料为家传独特秘方,主要为上等石落子、砂仁、桂楠等中药食料,不含任何色素和添加剂,属纯绿色食品。制作工艺考究、选料严格,以六成瘦的猪肉,剔骨去皮,将肉切成一、二厘米左右的肉丁,加入适量的姜末和盐,再把加工好的配料、陈年酱油等加入拌均匀。静置3小时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入洗净的新鲜肠衣内,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绳扎紧,边灌边扎,直至整肠衣灌满。经过20天左右的自然风干晾晒,再下锅用文火蒸煮20分钟捞出即可食用。制出的成品香肠色泽纯正,条杆均匀,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且经久耐放,炎夏酷暑不腐不蛀。
1956年,大名五百居香肠被评为“邯郸八大名小吃”。
2003年,被评为“邯郸市地方十大名小吃”。
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知名土特产”。
大名五百居香肠创建、完善、发展的历史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体现着丰富的历史饮食文化内涵,既是一种独特标记,又是一个民族品牌,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教授统计,在《全唐诗...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