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鱼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我们在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上就发现了许多鱼纹彩陶,形象丰富,有十多种,其中就有著名的“人面鱼纹图形”。而鲤鱼在鱼类中领袖群伦:《尔雅》把它放在鱼类之首,《本草纲目》把它列于31种鱼之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鲤鱼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更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深厚关系。
在周朝,人们就对鲤鱼非常重视,把鲤鱼当作名贵的佳肴,只有在国王的盛宴上才能享受到这种美食。根据《小雅·六月》的记载“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和《诗经·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鲤鱼的喜爱,以及鲤鱼的名贵。
春秋时期,鲤鱼已经成为一种很贵重的馈赠物,是尊崇的象征。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就是因为鲁昭公在他儿子出生时送给他一条鲤鱼,孔子以此为祥瑞,就给儿子取名“鲤”。而且送鲤鱼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鲤鱼既然可以作为一种礼品用于赠送,有时献鱼者在赠鱼给某人时,为了让他更好地明白献鱼人的心意,往往会附带一幅手书放在其中,慢慢地,这种做法成为风气,所以后人往往称书信为“鱼书”。而鲤鱼也渐渐成为书信的使者,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就有记载:“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秦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鲤鱼的传说,把鲤鱼进行神化,赋予了鲤鱼许多非凡本领。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鲤鱼跃龙门传说,道人琴高乘坐赤鲤升天的故事,到后面普通捕鱼人子英乘坐鲤鱼成仙的故事。在古代传说中人们认为乘鲤可以升仙,是因为他们认为鲤鱼有灵性,能通神,可达“两极”“两界”,所以人们可以乘着鲤鱼升天,成为神仙。
魏晋时期,道教从汉末就把鲤鱼定为圣物。而晋人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又使鲤鱼同孝道发生了联系。在崇尚孝道的古代,这种传说往往会成为统治者要极力宣传的对象,所以鲤鱼与孝道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唐朝,用国律形式把鲤推崇为国鱼,是我国尊崇鲤鱼的极盛时期。由于鲤鱼为道教圣物,又是诸鱼之首,又因“鲤”与唐王室和道祖老子“李”姓同音,唐朝推崇道教,神化李姓,对鲤鱼大力保护和尊崇;除此之外,唐朝还推行鱼符,作为权势和身份的象征;而且信使“双鲤鱼”发展到唐代,在唐诗中又衍化出了“双鲤”“双鱼”“鲤鱼”“素书”等众多和鱼有关的指代“书信”的意象。
自唐以后,鲤鱼崇拜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形成各种民间风俗和艺术。从唐代开始,“烧尾”“烧尾宴”即成为因高升、显达来办宴会的名称。清朱彝尊《饮毛检讨寓斋》之一:“城隅烧尾宴曾同,六载同来就菊丛,”现在,人们遇上升迁,孩子考上大学等喜事,也为他们庆贺,宴请宾客。
很多地方至今都流转着鲤鱼崇拜的各种形式。武夷山的五夫镇至今还有古老的龙鲤戏。在福建周宁县普源村有一条“鲤鱼溪”,溪中鲤鱼成群,村民不能捕食,当鱼自然老死后,还要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仪式,敲锣打鼓设祭品,将鱼烧后埋葬,每年的清明节,村人都要到鱼冢去祭祀。
在浙江其它一些地区,每年除夕要举行“祝福仪式”,将一条活鲤以红绳穿过它的背鳍,悬挂在木头做的龙门架上,再用红纸贴住它的眼睛,象征来年幸福安康。在今陕西洛川人的婚俗里,新婚妇女在端午节时须同娘家人同吃先蒸熟再炕干的鲤鱼馍,儿童还要鱼模挂在胸前。而江西吉安的鲤鱼灯表演流传至今,在年节灯彩表演中备受欢迎,并在08年被收录入国家文化非物质遗产名录。
鲤鱼不仅在风俗中备受宠爱,还被民间工匠们请到了各种雕刻艺术中。有不少人们的门柱、砖雕、屋顶、石雕中,都可以看到鲤鱼的形象,这些鲤鱼都具有一定的含义:如象征飞黄腾达、功成名就的“鲤鱼跳龙门”,希望日子富裕红火的“年年有鱼”等。说到民间吉祥图案中的鲤鱼,更是无处不在,年画、窗花,剪纸、雕塑、织品、器皿等,随处可见鲤鱼的身影:“连年有余”“娃娃抱鱼”“富贵有余”“莲里(鲤)生子”“五鱼戏莲”……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鲤鱼作为一种吉祥之物,被人们运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那么为什么人们对鲤鱼如此崇拜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鲤鱼自身的特征。鲤鱼颜色美丽、味道鲜美,受到人们喜爱,被称为“诸鱼之长”;它能在水中自由自在游玩,这种能力让备受水灾之祸的人们羡慕,崇拜,认为它能够镇压水患,保护平安;鲤鱼多子,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生产能力低下的古人们都希望多子多福,子孙满堂;鲤鱼喜欢成群结对,又离不开水,人们用鱼水之情来比喻人际关系,并引申到夫妻恩爱、姻缘美满。
第二,宗教的神化和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将鲤鱼定为圣物,是得道之人成仙的坐骑;唐朝把鲤鱼奉为国鱼,并推行鱼符,作为权势和身份的象征。宗教和权力的推崇,使得鲤鱼在人们心中更加神化,对鲤鱼的崇拜更具有权威性。
第三,文学的渲染和传播。各种文学作品对鲤鱼的描述和传承,加深了人们对鲤鱼文化的理解和推崇,也使得鲤鱼崇拜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流传深远。
第四,汉字谐音的运用。“鲤”与“礼”“利”的谐音,“鱼”与“余”的谐音,“吉利(鲤)有余(鱼)”“年年有余”“莲里(鲤)生子”“五鱼戏莲”等等,人们把这些美好的祝愿都通过鲤鱼的“吉祥语”表现出来。
总之,鲤鱼崇拜流传深远,鲤鱼这种生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子孙绵延、丰收富裕、高升显达、孝顺多福的意义。人们对鲤鱼的崇拜,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