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文峰区萧曹庙又叫安阳衙神庙,汉代名相萧何和他的继任者曹参被尊为衙神,祭祀他们的庙因此叫衙神庙,又叫萧曹庙。
萧曹庙位于安阳市文峰区文峰南街236号,处于安阳最繁华的古城商业区环岛内。庙北就是繁华的安阳丹尼斯百货,庙南为安阳明代古建赵王庙(高阁寺)和明清道观安阳彰德府城隍庙。东临袁世凯旧居,西靠相州城隍庙(又称安阳县城隍庙、神佑殿)。庙宇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后暂时空置,没有恢复宗教活动,但却成为游访安阳古城必去的庙宇之一。
安阳萧曹庙建于清代康乾年间,据信为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见证着安阳老城三百年来风云变迁。
各地的萧曹庙均位于县衙之东首,而安阳萧曹庙也按照规定建造,位居老城县西街与县东街交汇处的安阳老县衙东侧。随着古城的拆迁改造,老县衙早已不在,但萧曹庙却因为曾经作为安阳古物保管所和民居得以保留至今。文峰大道修建后,因为萧曹庙已经破败不堪,所以安阳市文物局决定在原址上复建萧曹庙,经过2005年重修后,于2006年建成面向安阳市民开放,但是没有恢复祭祀活动。萧曹庙恢复至今做过茶馆和售房中心,恢复了建筑却没有恢复文化,现在安阳当地信众也在为萧曹庙最终恢复祭祀多方努力。
安阳萧曹庙坐北朝南,东西长34米,南北宽31米,占地面积1034平方米(约1.5亩)。门枕抱鼓石雕刻缠枝花草,桃行垂花柱大门,卷棚顶,彩绘椽头。檐檩彩绘喜鹊登枝,走马板彩绘三幅山水画,色彩绚丽,景象动人。卷云梁头。门头板中间彩绘花篮中放寿桃,寓意“寿”;两边彩绘“暗八仙”,寓意“福”。 院内正殿面阔三间,硬山灰简瓦顶,长10米,宽9.3米。殿前抱厦三间,为卷棚顶。两侧各有三间耳房,长10.37米,宽5米,中间有小天井隔开。东配殿,硬山灰简瓦顶,长10.2米,宽6米。四周朱色围墙,前墙里面镶嵌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创建萧曹二公庙碑记》。萧曹庙布局小巧而精致,是清代北方地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秦末萧何辅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后,萧何收集了秦王朝大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他还举荐韩信为大将军,自己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关中,为前线输送兵卒粮草,使刘邦得到充足的军事补给,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萧何任丞相后为汉政权制定了律令,处理政务一概依律令而行。在生活上,他提倡俭朴,严禁军士滋事扰民。这些措施使饱受战乱之苦、极其贫弱的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巩固了新政权。
曹参是与刘邦一道在沛县起兵反秦的开国功臣。公元前201年,刘邦定“元功十八人位次”,萧何居首,曹参位居第二,足见其地位之高。
曹参做了相国后,深知‘治大国尤烹小鲜’处理政务一律遵从当年萧何制定的律令,极力主张道家思想清静无为不扰民,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使西汉政治得以修养生息,萧何曹参治理国家使得政治稳定,秦末凋零的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后世,“萧规曹随”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
由于萧、曹两相对治国安邦的重要贡献,后来明、清两代统治者多以他们为榜样,向官员们灌输萧曹忠君报国的思想。大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皇帝,他出身寒门,曾讨过饭,还当过和尚,深知人民疾苦,非常重视国家治理,他当政之后下令各地县衙建萧曹庙,让县令及官员效仿萧曹的治国方略,全国各地的府县中陆续出现了许多萧曹庙。满清康熙时《大清会典·工部》中就规定:各地的县衙中要建立“衙神庙”,以勉励县级官吏以前代典范为榜样,努力从政。
1、国宝后母戊鼎存放地
解放前,这里是安阳的古物保管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后母戊大鼎在被运往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之前,就短暂保存在这里。根据后母戊鼎发现者吴培文的回忆说:当时大鼎被运到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在的县东街4号萧曹庙院内,百姓争相参观,当时的《民生报》曾用每日“观看者动以千计,盛况空前”报道了当时的场景,当地政府加派了治安队维持秩序。
2、古画“明天王图”出处
现存台湾历史博物馆、由台湾前资政顾祝同将军于1967年捐赠之典藏、被称为“天下第一单轴人物画”的古画“明天王图”,就是1929年河南安阳萧曹庙夹墙内所出巨幅古画八轴之其中一幅。据该馆多方访查,内还有观音、天王、关公、雷公、雷母等,一直为当时驻在当地的民国军人保管,该件可能便是其中的天王图。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