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黄河古道经流,是汉文化、孝道文化的发祥地,有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等新石器晚期遗留的文化遗址,素有“文献之邦”美誉。萧县同时还是安徽境内汉画像石集中出土地之一,目前出土的400多块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刻技法精湛,再现了汉代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陈迹,是汉文化最直观的遗存,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画像石是以石头为载体、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雕刻在石阙、祠堂或墓葬的石刻壁画(丧葬为主),其上刻画了反映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场景、典章制度以及神仙、升仙、祥瑞、辟邪等内容,反映出儒家“事死如事生”的思想。汉画像石的产生不仅推动了汉代丧葬习俗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发展;汉画像石墓的产生与汉代的厚葬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考古资料来看萧县汉画像石起源于西汉中晚期,消失于魏晋,东汉初期逐渐走向成熟到东汉中晚期已达到顶峰。
东汉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繁,加上三国鼎立,人民已经无精力来建造汉画像石墓了,魏晋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汉画像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艺术创造力,成为本地区画像的一大特点。
萧县博物馆安徽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的汉画像石有16件国家一级文物,可以说是县级博物馆的一个天文数字,萧县汉画学术馆收藏的“割漆造车图”、“纺织图”、“胡汉战争图”、“延光元年残石题记”等均是孤品、绝品。尤其是“割漆”图像是至今为止体现汉代漆器艺术发达的最直接实物图证,弥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和空白,《庄子·人世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利华考据:“这幅割漆图说明汉代的漆园分布范围达到了鲁南苏北一带。”如果再作图石外的延伸思索,也可以了解汉代时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进而察觉其时的科技生产力水平。今日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即是中国古代中外交流的文明之路,萧县人民政府成立的萧县汉画像石学会收藏的两幅纺织图画像石,其中一幅剔地阴线刻纺织图是汉代纺织图的杰作,展示出两千多年前世界最先进织布机的样式,经纬穿插,形象生动,即便是搞纺织史研究的专家也会视为珍宝,何况它是以艺术图像方式呈现。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汉画像石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学术高度,它所蕴藏的丰富神秘的图像符号和全景式的天人神的三元汇观尚未予以深度探求和解析。单单从绘画和雕刻角度,汉画像石上承先秦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范,对后世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界名家评价汉画像石——
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其为“绣像汉代史”;
美学家王朝闻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
美术家吴冠中“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式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
林风眠则赞叹“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之大宗也。汉朝的画像石应该是中国艺术的主流”;
冯其庸誉汉画像石为“敦煌前的敦煌”。
最近十几年来,包括汉画像石拓片在内的造像碑刻砖雕瓦当镜铭拓片热席卷书画界和收藏界,许多书画家还特别喜欢在汉画像石拓片上“舞文弄墨”,但由于“术业有专攻”,哪怕是少数在书画界算是有学问的专家,因为不是欣赏汉画像石的行家里手,会在题跋上犯低级和常识性的错误,常常有“佛头着粪”的感觉。避免这种现象,一是书画家自己好好补补汉画像石的课再做文章,二是请汉画像石领域的权威组织鉴赏文字,自己照着书写。无论采用哪一方法,只要虚心向壁,它会给任何人都带来惊喜和神奇。
“束包传响拓,覆纸见文章。仰止唯炎汉,寿宜金石长。”据萧县汉画学会会长刘辉介绍,如何还原汉代画像创作的思想、目的,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萧县汉画像石的保护力度正不断加大,汉画像石已经成为萧县文化建设及对外交往的一张亮眼的名片。汉代人们的思想及生活,正通过汉画像石这面微缩镜,逐渐被当代人所熟知。“汉风如洗羡君能”,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对搞艺术和研究艺术的人未必是好事,静静地、慢慢地研习琢磨才是今天艺术家所要秉持的态度,就像蒙太奇的汉画像石,端庄宁静而朴厚。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
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至今,百色城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百色城既是文化古城,也是革命红城。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百色城发动了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南北最宽直线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东至马...
您恐怕没有想到,在中国古代,“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米、面同等重要;枣是水果,还是粮食。《战国策》载,苏秦曾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早在2000...
麦秸画麦秸画,又叫麦秆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相传这种麦秸画,系在数十年前由印度尼西亚华侨传入广东潮州,然后发展起来的。经过历代传承,一直延续至今,经久...
“尚西”是蒙古语,神树的意思。过去蒙古族群众有祭尚西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之下,男女老少聚集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
灵峰寺正月十五庙会是三台县唯一的、民间自发组织的以庙会为主兼农具交流会二者合一的盛大庙会,还有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庙会。一到会期,来自于三台及邻县的善男信女及群众前来参加庙会,游人如...
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每年仲春二月。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这就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
普米族人的春节一般要持续三天到半个月时间,在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的普米人则在正月 过春节。春节期间,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约集体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举行赛马、打靶、赛跑 、踢毽子、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