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始建于春秋末期,原为水乡,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明清时期鼎盛一时,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其间衍生出胜芳花灯、传统花会、说唱艺术、渔歌夯号等文化瑰宝。其中元宵灯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久负盛名。
胜芳花灯,与胜芳花会的历史相当,当地把农历的每年正月十五称为灯节,从正月十三开始,胜芳的花灯与胜芳花会相互呼应,形成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
在胜芳,逛花灯的习俗由来已久。胜芳花灯始于明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初,成规模的灯展已存在一百多年。据记载“人手一灯,万人万灯”。发展至今,既有苇篾、竹、绸缎扎制的传统花灯,又有融声、光、电为一体、体现了现代科技含量的大型灯组,小不盈寸,大至数十米。2008年,胜芳灯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京津冀知名民俗文化品牌。
胜芳花灯不仅仅做工精湛、生态各异,而且与当地人的民风习俗紧密相连,相关联的传说典故层出不穷。2008年,胜芳花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胜芳花灯中,鸭子灯享有盛名、数量最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鸭子驼楼灯。一只活灵活现的鸭子背上驼着个古式阁楼,阁楼的高度可达四五十厘米,每层楼顶的四个挑角,分别垂吊着四个小巧玲珑的金属铃铛。
在当地,鸭子谐音“押子”。第一个灯节前,娘家人就要给婆家送鸭子灯,祈盼早生贵子。孩子出生后,姥姥家照例年年送灯,包含着对孩子的祝福。孩子稍大后,爷爷奶奶、姑姨娘舅在正月里也会给孩子买灯,哄孩子开心。
胜芳花会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属于民间花会,始于明,盛于清,为春节、灯节等重大节日或庙会的娱乐活动。它与社会风情、地域经济、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为百姓喜闻乐见,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娱乐组织。
在民国乃至清朝以前,每年大体出会三次,即春节、四月初八、五月十三火神爷出驾,为出会日期,每次出会为四天。
胜芳花会在出会时有严格的规定:首先是摆会时每道会排列顺序都有一定的规矩,不能打乱;其次是在大会集合时,也有礼仪规定,会见会交帖子。帖上印有**会拜等字样,以示互相尊重。第三是会在行走当中敲锣打鼓,当前边有会在“撂场”表演时,后边的会就偃旗息鼓。另外每年冬至各会成员齐会。
每年农历的大年初三至初六、正月十三至十六,胜芳镇均有花会表演。主要有中幡、小车、高跷、武术、音乐、跨鼓等。
胜芳花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挎鼓、中幡、什锦、狮子、杠子、武术、音乐等内容。乾隆下江南时,曾观看胜芳的花会表演,钦封“杠子会”使用“龙头杠”,即杠子的两头一边是龙头,一边是龙尾;特许“挎鼓会”可以使用黄色名帖,系黄色袢带。挎鼓会的黄帖、黄袢带以及杠会的龙头杠一直作为胜芳花会引以为荣的传统保留至今。鼎盛时期,胜芳花会总数达72道之多。历经时代变迁,器具散佚,很多花会已失传。目前,已经恢复的花会有30余道。
近年来,胜芳镇加大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形成了胜芳灯会、花会、火神信仰、胜芳古镇等一批民俗文化品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了胜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随着津保高铁的开通,更有来自天津等地的游客来古镇感受这种花会文化。
1、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取道胜芳,正赶上胜芳出会,皇上看完会后,赠给“大头会”两个宫灯,每灯二字。即:“御亲”、“御览”。并为该会写了“御览转秋千”五个大字,特许挎鼓会可以用黄帖,披黄带,封杠子会可以使用“龙头杠”,即杠子两头一头是龙头,另一头是龙尾。
2、清末时,有一次天津出会,请胜芳的高跷会到天津一起玩耍,当时胜芳高跷会和天津要了一个条件,即到天津后和天津的高跷挨着一块踩,天津答应可以。胜芳高跷到天津后,天津的高跷看不起胜芳的高跷,嫌彩衣太破。但是踩起来,胜芳高跷艺术高超,如劈叉、坐腿、反腰、骑骆驼等,均表演精湛。在摆会中过一道浮桥,天津的高跷卸了腿子,走了过去,而胜芳的高跷腿子不但比天津的腿子高多半尺,而且踩着过桥,到桥中间玩了一个骑骆驼,受到天津人的赞扬。胜芳的高跷回来两天后,天津给胜芳送来两箱彩衣,从此和天津人交下了朋友。
3、清咸丰九年,文安县当滩里村有个恶霸姓赵,人称赵四阎王。为给他老娘过寿辰许下愿,来赶五月十三胜芳庙会。乘船来到海月庵三道河咀,他把船横在了河当中。因此,摆会的船不能前进。胜芳有四道镖子会,让四阎王把河道让开,赵四阎王不肯让。最终打了起来。赵四阎王到三衙去告状。三衙让去文安打官司。这场官司最后打到了顺天府。这段真实的故事,被当时的人改编成夯号,叫“闹庙”。
4、各会的表演,各有各的特色。仅以跨鼓会为例。又名“雷音会”,称“驾前鼓会”,在出会时的配器有18面鼓、6个铛子、12对小钹等。12个童子身着彩衣彩裤,边敲边舞,鼓声震天,响器铿锵,有跨鼓一震三里响之说。鼓谱有七十二套。头套鼓、小豆腐、小对子、头套串、三套串、五套串、大对子、开头等。该会在中国独具特色。建国后还参加过省里的表演并获奖。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