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上溯远古,地属淮夷,祖先迁居于此,男耕女织,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古遗址、遗迹。
嘉山胜境优美,“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地球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火山口之一女山位于著名郯庐断裂带之上,150万年前由岩浆喷发而成,省级女山地质公园“三村环抱一分水,四月葱茏万亩田”,天然氧吧,游人如织。梁武帝以水代兵,九里浮山堰遗址犹存;宋仁宗驻跸古城招信,超度阵亡将士灵魂;嘉祐院香火兴旺,千载依旧;横山元代兴慈宝塔,皖境独有,弥足珍贵;清代古戏台,皖东仅存,演尽世态人情,淋漓尽致。明光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代代传扬。
明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可追至唐代的《端鼓》,下可延于明清时期的民歌、民谣,上下数千年,泛至山水间,泱泱大观,令人赞叹。
端鼓,是一个流传在皖、苏两省淮河域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时所用的伴奏用端鼓而起名为端鼓。端鼓的产生、形式、内容以及延续的方法,均与其他的曲艺曲种有着根本的区别,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如不重新加以开发、整理、改革的话,它的命运也许只会是彻底灭绝。由于情况的特殊,至目前为止,明光只能找到两位仍操此业的艺人。所有的原始资料,也均从他们口中询得。
端鼓的起源因其特殊性的存在形式而难以详考。据传,是经常在民间举办的祭典活动中表演,端鼓才得流传下来。
“丰收锣鼓”是独有的民族打击乐曲种,发源于明光市潘村镇紫阳南刘庄一带,是流行于皖苏两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等地。“丰收锣鼓”在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明未清初,“丰收锣鼓”(小五番)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战乱荒灾过后,回到故里,开始整理鼓谱,并行成了起初的“丰收锣鼓”(小五番)。
“丰收锣鼓”的乐手不限,少则八至十几人,多则几十人。鼓乐器件有:鼓、锣、铙、钹,其鼓谱独特,表演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现在的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第二,曲式欢快。“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在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体”“番尾”三个部分。第三,场面欢快。“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流星赶月”是明光市石坝镇津里独有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至元霄期间随灯会出动,在田间场头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球”为特点、以变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石坝镇津里村位于明光中部淮河下游的七里湖畔,明清期间淮河流域水运发达,给滋生发展民间艺术提供了经济、人文条件。
“流星赶月”因势而生。明万历年间,津里每逢正月闹花灯,由数十人手持“流星球”紧跟在舞队之首一一龙灯之后,每到一处、各班花灯锣鼓齐鸣,他们就舞动“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道光年间,津里镇上的几位文人根据廿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的传说,参闻仿物,对“打场灯”的演员和道具作了改动和规范、赋于了一定的象征,编排了有故事情节的舞蹈表演。至此,“打场灯”从形势到内容逐步发展丰满、成为一个有人物、有故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民间舞蹈,正式定名为“流星赶月”并沿袭至今。
津里是明光的民歌之乡。津里民歌源远流长,至于何时产生,乡民们只能说:“那早喽,老几辈子前就传下来了。”津里民歌丰富多彩,从内容上说耕田时有歌,播种时有歌,插秧时有歌,收获时更有歌。田里有田哥,山上有山歌,湖上有渔歌,就连放牛娃也能唱上开心的牧歌。从形式上说,有独唱、合唱、对唱、领唱、和唱、齐唱等。
改编自津里民歌《望郎来》的《布谷声声插秧忙》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滁州”的现场演出。
津里民歌应该归属于整个中国民歌体系之中。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它起源于劳动,产生于民间,流传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口头传唱和有心人的搜集记载。只要有人,有劳动,有生活,民歌就有丰富多彩的产生源泉。
明光的民间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思想,根植于民间生活,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亦称为平面镂花艺术,采用剪、刻、锉、撕与烫烙等创作技法,以玲珑剔透的纸感语言和强调影廓线条的艺术造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式样。
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人物,自然景物,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楹联佳句,以致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明光的民间手工艺术中,这样的剪纸能手不少,如朱明位、杨菲、张曦如、朱永梅、吕芳等,他们是剪纸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明光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者。
钱杆是用一米左右长的小竹竿,在两头串上铜钱的一种活动器材。钱杆舞俗称“打钱杆”,表演者手持钱杆中部,有节奏的轮番击打自己的肩、背、腰及四肢,或打击地面,独舞,或与他人对打或集体表演都可以。打击时,表演者可以边跳边唱,气氛热烈而欢腾,铜钱在中空的竹节中相互碰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既有铿锵的金属声,又有含蓄的竹器声。是柳巷地区自古以来在丰收、喜庆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打钱杆”不仅好听、好看,更主要的是通过打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在舞动时,肩、背、腰及四肢都能得到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和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近年来,在柳巷镇及明光城区受到锻炼者的喜爱;跳钱杆舞已经成为明光市民晨练和晚练的一到靓丽风景。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
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
庶出旧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官宦人家、商贾巨富除了娶妻之外,还有纳妾的权利(娶小老婆)。山西民间俗称纳妾为“讨二房”、“讨小”,家中以及外人称小老婆为“姨太太”。小老婆所生的子女,即是庶生(非嫡生...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