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八,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吉昌屯举办隆重的“抬汪公”活动,是屯堡村寨每年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四乡八寨的村民都会来到汪公祠堂烧香拜祖神,祭祀汪公。“抬汪公”是屯堡人祖辈传承的重要盛典。每年正月十六凌晨,屯堡人就把红面长须身穿官袍的“汪公”他老人家从平日香火侍奉的“汪公庙”里请出,端放在一个红锦缎扎成的轿子里,由全屯最有威望的老人引路,轿前有仪仗队鸣锣开道,轿后跟随高妆彩车、莲船、地戏队,前呼后拥,游乡串寨,热闹非凡。
屯堡人抬汪公独树一帜。从安顺屯堡村寨的五官屯、西屯以及大西桥镇的吉昌屯、鲍家屯、狗场屯的抬汪公礼仪中,吉昌屯为最,已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吉昌屯有一套完整的祭奠礼仪和结构严谨的抬汪公活动程序。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吉昌屯率先恢复抬汪公活动,直到现在,从未中断,甚至一年比一年隆重。
黔中屯堡村寨抬汪公,有悠久的历史,与屯堡人的渊源很深。在屯堡村寨中,并非一村一寨抬汪公,而是有很多村寨同时有此民俗。要了解屯堡村寨抬汪公的历史渊源,首先得知晓汪公的历史和汪公在民间的影响。
越国公忠烈王(586-649),姓汪名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避“世”字更名汪华。安徽歙县(今绩溪县)新安梅子街人。出生时瑞香馥郁,众皆惊异,因名华,字英发。幼聪颖,长而惠,贫而孤,少勇侠,身长七尺,腰几十围,燕颌虎头,龙鼻虎掌,河目海口,珠耳剑眉,目角月苍,满面红光,五绺长髯,相貌堂堂。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丙子,天下群贼蜂起,时黟县令项励暴虐,公聚逐之,牧邑之子弟得一千三百人,逐下新安。时江淮饥,人皆食草木,饿殍满道,即发仓廪以赈之。恭帝义宁元年(617)丁丑,杜伏威来召,麾下有劝附之,公日:“杜总管非真主,不过贼耳,附之无益,少需天命。”时所在大小群贼剽掠,窃害民生也,独公所摄六州郡无惊。恭帝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高祖受禅,公曰:“真主出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辛巳九月,自索纸笔,成表,率都归唐,高祖大悦,命都督六州军事,赐爵越国公。其诰词曰:“门下汪华,保据六州,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城,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特守,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使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王者施行。”
太宗贞观二年(628)戊子四月七日,太宗再赐姓圭,改授右卫白渠府统军,制曰:“门下前歙州都督汪华,久经任史,,夙著款诚,宜参掌禁兵,委之戎旅。”十七年(643)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九年(645))上征辽,以房玄龄为留守,公为九宫副监,公夙夜尽瘁,事无所乏,驾还,尤称其忠。贞观二十三年(649)己酉,公劳上病,问赐医药,终无挽救,于三月三日殁于长安。公生于隋炀帝至德四年(586)正月十八日子时(故鲍屯抬十七),殁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三月三日,享年六十有四。上赐杂染十床,黄金千两及乘园秘器,恩礼如王侯。唐高宗永微三年(652)王子公诸子奉丧归,四年(653)十月二十六日葬公于歙北七里云岚山。后又追封公为歙州汪公土主之神。
公生前有与帝闲聊,五凤楼起火,泼茶救之传说。降及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率师征南,兵至贵州山羊岩,敌负隅自固,不能进,公以忠魂显灵,大获全胜,克复云贵。太祖以公忠为国,追封为显灵大帝。又至清兵破徽州时,主将张天禄夜梦一红面长发者,告诫他曰:“勿伤我百姓。”张疑关羽显灵,进徽州至汪公庙后,始识汪公显灵也,徽州百姓因免遭茶毒。故公在天下大乱时促使了数州百姓生命免遭茶毒,殁后也如此,因而在新安一带长久被人怀念,崇拜为尊神,延至今天。
吉昌屯祖先由江南一带迁来黔地,遵循旧制,继承传统。尊奉祭祀汪公之礼,进黔始至今,汪公显圣护民救军屡次出现,更使屯堡人倍加敬奉。安顺青龙山有汪公庙,汪官屯正月十七迎汪公。吉昌屯、鲍屯、狗场屯至今还在每年公之圣诞日,在新春的隆重气氛下,为欢庆风调雨顺、国太民安之隆重节日。这也是勤劳,善良的屯堡人对历代有功于民者的敬仰、崇拜。表达了屯堡人对先贤的崇高敬意,象征着吉祥如意、万民欢欣!
屯堡人抬汪公习俗是明洪武“调北征南”时,征南大军从徽州六府(极大部分在今安徽境内)带入黔中的,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名人共和国四朝,此间,有战乱多次,特别是清末安顺的“咸同之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清”、“文革”,历史资料几乎空白,绝大部分都是口说言传。
在安顺屯堡村寨中,抬汪公有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东屯、西屯、五官屯、张官屯等,但是,以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三屯最为出名,《续修安顺府志》第353页有记载:“……(正月十八日)同日,鸡场屯与狗场屯亦迎汪公神像至杉木林祭祀。惯例:如今年由鸡场屯迎至狗场屯供奉,则明年由狗场屯迎至鸡场屯供奉。各乡则选宽平之处,鸣锣、击鼓、跳舞、唱歌为乐”。这宽平之处三屯均称为“三殿九”,自古还有“鸡狗二屯是一家”的说法。
三屯抬汪公,在西秀区大西桥一带,还流传着“三屯抢汪公”的传说,版本很多,公说公有理。共性是:某年正月十八日,三屯抬汪公活动正在进行,三屯出现了抢汪公的行为,结果,鲍家屯抢得汪公神像,鸡场屯抢得汪公轿子(舆),狗场屯抢得汪公大伞(凤盖),结果,依照所得,鲍家屯抬正月十七、鸡场屯抬十八、狗场屯抬十九。根据历史和《续修安顺府志》记载的“咸同之乱”事件,三屯抢汪公事件应该是这样的: 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正月十八日清晨,吉昌屯与往年一样举行抬汪公活动,根据惯例,要抬到“三殿九”(《安顺府志》记载的杉树林)进行祭奠仪式后,就与鲍家屯、狗场屯进行交接仪式。正在交接中,太平军驻旧州首领张遇恩与清军城团黄恩恒在今天的马场桥作战,交接地关帝庙西面杉树林与马场桥不到一公里,受战乱影响,只得各村抢起抬汪公的道具疏散。
根据三个村所得的道具来分析,以抬汪公顺序鲍家屯正月十七为先,其次十八鸡场屯,十九狗场屯最后,可能是祖先为了不坏规矩所定,三个村寨后人依祖辈约定俗成:鲍家屯首先拿到汪公神像,吉昌屯得到汪公座椅(轿子),狗场屯最后收走了大伞(凤盖)。这就是今天流传的鲍屯吉昌狗场屯“抢汪公”的真实故事。此次战乱《续修安顺府志》有记载,此战城团黄恩恒阵亡。
屯堡人抬汪公,与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分不开。屯堡人大多数来至明初调北征南,明末的调北填南以及明初之后随军或者外来诸多原因迁入的商屯住户,传承是中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从生活住所、习惯、语言、信仰等等方面体现出来,抬汪公就是屯堡人的民俗信仰。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