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惠安石雕工艺获得新生。解放不久,蒋瓦水、蒋友才等人率500多名石雕工匠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的石雕加工安装工程;1953年,应陈嘉康先生聘请,惠安数百名石雕工匠参加历时6年的厦门集美学村鳌园的建设,工程之浩大,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这个时期,惠安石雕工匠陆续被国营建筑单位吸收,政治地位提高,生活安定,有的还被选送美术院校深造,因而技艺大大提高,创作了许多新作品。作品或入选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或入选上海华东工艺美术展览会。
1960年,由政府提倡、老艺匠蒋应连、蒋友才、张来富、王瓦金等人创办了惠安石雕厂。1961年,崇武建立五峰石雕厂,这是惠安首家石雕村镇企业。1962年,崇武又先后建立崇武石雕厂和溪底石雕厂。这样,60年代初,在洛阳和崇武初步形成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石雕厂家。60年代中后期,惠安石雕厂根据传统的“针黑白”工艺,首创了青石板影雕。由是,惠安石雕的品类日益繁多,石雕工匠的队伍迅速扩展壮大。这个时期,大的作品须用超重设备运输、安装,小的作品则可置于掌中或浮于水面,真是异彩纷呈。
“文革”期间,由于受到“左”的思潮的冲击,石雕业停滞不前,石雕工艺除了制作一些领袖像(圆雕或影雕)和语录碑块(沉雕为主)外,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外贸工作搞活,惠安石雕业与其他行业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以来,惠安又办了石雕职业高中班,每年培训一批具有文化水平,能绘画、能设计,会塑、剔、雕的青年技术工人。1986年后,又有一批经玉雕厂培训出来的青年工人,能使用玉雕小型机械雕刻小件精细石雕工艺品,这一批人才参加了石雕队伍,大大促进了石雕行业的技术力量。尔后,他们又大胆尝试,用车床加工石雕取得成功,这又是石雕工艺走向机械化的一大创举。
70年代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参加国内许多著名工程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四十四根大石柱(1977年),江西45米高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1978年),井岗山纪念碑(1980年),广州20多米高的玄武塔(1982年),仙游30米高的烈士纪念碑(1984年),厦门15.7米高的郑成功像(1985年),南京雨花台纪念馆(1986年)等。近年来,惠安石雕工匠还创作了象周总理纪念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16.5米高的湄洲妈祖像、67米高的福州西禅寺石塔、37米高17米宽的沙县云光大佛等一大批大件新作以及石狮、龙柱、大幅连环影雕、金刚佛像、地藏王等传统作品或外商定购作品,受到海内外客户的欢迎。惠安石雕作品曾先后荣获轻工部首届工业博览会金奖和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等殊荣。
惠安石雕产品按加工工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建筑石雕、用具石雕、工艺石雕。
建筑石雕是对建筑用的墙石、门楹、窗框、橼柱、地铺、台阶、栏杆以及墓碑、墓料等石料进行加工的工艺,俗称“晟石”,此类工艺最为古老。明代以来直至目前,石雕墓料、地铺产品工艺愈见精细。明清两代的房屋墙石、台阶数量不多,但都要求细雕。民国以来,房屋墙石多用石料,但以粗雕为主,石白楹、窗框、石柱拱也多起来。建国以后,民间住宅的大门也基本使用石料雕晟,70年代建的住宅几乎全部使用石料。雕工也渐趋精细。80年代逐渐减少,但出现了由机械加工的石板材贴面。建材石雕历来是石雕业最主要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工艺主要是平面和线条,也有部分弧形、圆柱形及简单的装饰花纹。平面石材的表面加工有粗琢、细剁、磨光等种,规格各有不同。磨光分粗磨、半粗磨、细磨、精磨和抛光等种。线条要求垂直、棱角均匀,规格也有多种,高规格的石料,安装后吻合处要求达到近于天衣无缝的紧密程度。
用具石雕是用石材加工臼、磨、盘、桌、椅等生活用具的工艺。这种工艺介于“晟石”和艺术雕塑之间。清末以来,逐渐带有装饰观赏价值,使品种多样化。臼分有平头、碗状、瓜瓠状等种;香炉分有双耳、带座、八宝、双层高塔形等种。1960年以后出现了实用基本上以观赏价值为主的产品,最有名的是雕花镂空的花鼓椅和“四龙抢珠”圆桌面。
工艺石雕是设计和雕刻石料工艺制品的工艺,俗称“打巧”。这类工艺在明以前属质朴粗犷的北派风格,清以后结合细腻纤巧的南派神韵。建国后,产品不断创新,弛誉中外。这类工艺品按工艺的特点可分为沉、浮、圆、影四大类。沉雕,即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然后雕镂成型。其中有一条称线雕,即吸收中国画写意、重叠、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雕镂各种线条。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的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繁复,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墙壁,不少有此类装饰。圆雕,即独立存在的立体模拟造型,讲究形态逼真,神情活现,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此类雕件种类很多,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影雕,即以早年的“针黑白”工艺发展创新的技艺。这种雕件以玉昌湖青石切锯成1.5厘米厚的平板作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再用针锋般的钎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使图像显示出来。这种工艺把绘画和雕刻结合,艺术和实用溶汇,是石雕向纯艺术发展的产品。此外,还有圆、浮兼具的雕件;工艺美术化的建筑贴面板材等类。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