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担子”后边为两个“抬判”。“抬判”亦称武判,与阵前的“走判”即文判大不一样。抬判身穿背后插着四面绣有龙凤鸟兽图案、带有飘带三角小旗的“长靠”,脚蹬粉底皂靴,红脸、黑色长须,威风凛凛地站在由四人抬着的长杠抬阁之上。抬阁中间绑着一张曲背太师大椅,椅背、椅腿及抬阁长杠上都用红布包裹。出行时抬判叉立在椅前,双手半握拳左右摇晃,名曰“甩摆”。如过城门瓮、牌坊、瓦卷时,则坐在椅子上。如遇寺、庙、观、庵及桥梁、祭坛时,则双手合抱、躬身下拜。如遇商行、店铺放一串小鞭,抬判则在抬阁上表演“跌叉”、“渔翁撒网”、“鸭子淘食”、“风卷残云”、“黄鹤亮翅”等倒立、翻滚惊险动作。此时,观众纷纷往抬阁上撂赏钱、赏物(纸扇)。抬判过后,十班大会仪仗陆续而过。如菜行业的“万福会”,白天迎会,会前为九把黄罗盖大伞,随队人员手提、肩扛上书“万福会”字样的红灯笼、三角黄旗和亮牌。
晚上则改为五把琉璃(后又改为玻璃)大伞。琉璃伞为六角立体形状,六个组合灯箱内可点燃六支蜡烛照明,十分好看。伞后为十多人组成的“銮驾”。文武执事均用鼎铜锡打制,其刀、枪、剑、戟十八般武器和飞禽走兽金瓜形杖头惟妙惟肖,十几面百脚幡彩色龙凤旗迎风招展,好不威武。“銮驾”身后紧跟有头套面具,身着兰色“Y”字领滚边褂子、兰灯笼脚裤子,腰束红色飘带、手执长柄大荷叶和身着红色“Y”字领滚边褂子、红灯笼脚裤子,腰束兰色腰带,手捧内藏一只半遮半掩的“三脚蟾蜍”果盒,边走边扭的“和合二圣”。有“二十四孝”。二十四个老子,按顺序排列为:“孝感动天”的舜帝、“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啮齿痛心”的孔子学生曾参、“单衣顺母”的孔子学生闵子骞、“为亲负米”的孔子学生子路、“鹿乳奉亲”的郯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郭巨埋儿”的郭巨、“涌泉跃鲤”庞氏、“拾椹供亲”的蔡顺、“刻木事亲”的丁兰、“怀桔遗亲”的陆绩、“行佣供母”的江革、“扇枕温衾”的黄香、“闻雷泣墓”的王裒、“恣蚊饱血”的吴猛、“卧冰求鲤”的王祥、“扼虎救亲”的杨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尝粪忧亲”的庾黔娄、“乳姑不怠”的唐夫人、“弃官寻母”的朱寿昌、“亲涤溺器”的黄庭坚。二十四个孝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装束打扮亦不相同,令人叫绝。
此外还有“刘海戏金蟾”、“济公活佛”、“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张仙送子”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出现在迎会队伍之中。最为精彩的为高跷长阵。八个不同体态特征的汉子,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兰彩娥”、“韩湘子”、“吕洞宾”、“曹国舅”、“汉锺离”、“何仙姑”、“张果老”八个仙人,其人物造型皆与传统图画中的八仙一模一样,叫人称奇。
他们一个个腿绑长短不等的高跷(最高的六到七尺,最矮的四尺有余)。每副高跷都有两个护卫,上下拱桥、过城门瓮、牌坊都由护卫人员托着或抬着过去。京广绸缎行业的“增福会”除了銮驾仪仗外,还有由四人抬着、风车式内坐六名儿童,不停地上下翻转的“秋千”。竹业“庆福会”和柴草业“接福会”的大伞为“竹子伞”(一人撑着,另一人托着行走)。除了十班大会组成的出会仪仗外,各城门还有“内班会”。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小商小贩、闲杂人员等。他们有的扮演丫叉小鬼、有的装扮文武判官、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拉弹拨、有的杠伞打旗、有的饰衙役、有的做犯人、有的当轿夫、有的作“马弁”,掺和在各会里“跑龙套”。待十班大会游行队伍陆续走过,最后为“都天大帝”菩萨驾出巡。“都天大帝”菩萨驾仿照帝王出巡圣驾:四面仓锣、四面黄旗、一把巨型遮阳黄罗盖伞、銮驾仪仗、宫灯、薰香炉香案和上书《睢阳太守》、《开元进士》、《御史中丞》、《都天大帝》、《江淮保障》、《代天巡狩》以及《肃静》、《回避》等字样的木牌、亮牌。
其后为八人抬着的都天大帝入座的神轿。轿后为几十名来自本城“天妃宫”、“东岳庙”、“华神庙”、“开元观”、“关帝庙”、“龙王庙”等道观,身着各种鸟兽花卉图案彩色道袍、各执唢呐、笙、箫、笛、管、琵琶、三弦、镗锣、点鼓(怀鼓)、大扯钵道士组成的乐队。他们边走,边轮番演奏唐宋时代的道教古乐《浪淘沙》、《采莲子》、《清平乐》、《醉太平》、《虞美人》、《一剪梅》以及南昆乐曲《昭君出塞》、《十面埋伏》、《回营打围》、《雨打芭蕉》等。此外还吹奏一些苏北及里下河一带流行的《下盘旗》、《芦江怨》等美妙动听、令人神怡、如入仙境一般的民间小调。会的尾声为一群“磕拜香”的人。他们每人备有一张用红布包裹着的小板凳,板凳上绑着小型香炉烛台,膝腿盖上绑着干粽箬和红布(当护膝用)身背包袱、雨伞。逢桥、逢巷、逢寺庙庵堂、祭坛都要下拜磕头。整个大会从头至尾长约两华里。将它说成是一个民俗文化展示的流动大舞台,实不为之过分。
自清嘉庆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兴化每年都要举办迎神赛会(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因特大水灾而未举行)。各行业十班大会队伍都是陆陆续续地出发,并不十分连贯。而为庆祝兴化城解放两周年,1951年举行的迎会,是统一集合、统一出会,九班大会一齐出(因当时钱庄典当行已不存在,故其“聚福会”也就无法出会)。加上刚从解放区“引进”的“秧歌舞”、“挑花担”、“荡湖船”、“跳毛驴”、“小放牛”、“打莲湘”、“打腰鼓”、“舞龙”、“舞狮”以及“洋鼓洋号”等文艺表演形式,而使兴化庙会更加别致、新颖、热烈、活跃,令人耳目一新。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每逢端午节,潮人都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赛龙舟、食粽、插艾、浴或喝药汤,就是主要的习俗。1、赛龙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