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对播种谷、吃新、产猪仔、下牛崽、孵小鸡、收野蜂、耕牛出方、烧窑等农事生产活动都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如撒秧,要办播种酒。谷芽未下之前,先扎一土地神插在田头,开播第一手种谷,即烧香化纸、鸣爆敬神,祈俗秧苗粗壮、不受虫雀之害;且念念有词:“土地公,坐田中,保我庄稼万年丰”……今科学种田,如旱床育秧、新法抛秧、棉花营养钵等,不再把希望寄托神仙赐福,旧俗自行废止。但也有些商家仍然供奉财神或关公。
吃新米饭 旧俗每年夏收第一次吃新米饭前,农民多会先敬神。敬神时,饭桌的上首要摆三只盛酒的碗,下首摆三只盛新饭的碗,每只饭碗上要插一双筷子,桌子中间摆着新出的蔬菜、禾穗,接着点香、烧纸钱、放鞭炮,家庭主妇便在厅门口小声地请五谷神、土地神以及家中去世的亲人,回来吃新米饭。然后家人才开始吃饭。今此俗已废,但每年新米饭上桌,仍把新米饭看成是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吃起来分外香甜。
晒红薯片一般选择在秋天打霜的天气,因为这时雨水少而阻光充足。农户选择大而光滑的红薯,搁在楼上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择晴天洗净刨成片,煮熟,用笊篱捞起,一片一片摆在竹垫或草地上,直至晒干贮藏。煮红薯的水,还可以熬成红薯糖。晒干的红薯片,过年时用油一炸,变成金黄色,又香又脆,也是招待客人的常用食品。
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舂,几人用棒槌交替猛捣,捣烂糯米后,开始做麻糍。做时用左手捏紧烂熟的糯米泥,用力挤成鸡蛋般大小的圆球,依次摆放在以纱布覆底的团箕中。把干燥裂开的荷树果实洗净,裂开处沾上红色,趁热在每个麻糍上醮上红色,形成图案。晾冷。食用时以少许油放锅底,放人麻糍煎软,伴以食糖同食最佳。乡民过年过节讲吉祥,麻糍做成圆的,取一家团圆之意。多用之伴以鸡蛋回馈上门拜年的客人。
客人登门,主人热情地端茶敬烟上点心。若是稀客,必煮3个鸡蛋。外甥到外婆家拜年,每碗粉面中加1只鸡腿;女婿到岳母家做客,粉面底下加4个鸡蛋,其情诚挚,其乐融融。忌用2个鸡蛋煮面待客。
民间造屋,历来有“上梁”风俗,称大厦落成见喜。梁木涂成红色,上写造屋人名及吉日。上梁日,东家做酒设宴,亲朋好友登门道贺。上梁时,鞭炮轰鸣。木匠以鸡血祭梁,东家披红拜梁。木匠喝彩,东家应彩,~呼一应。木匠一边喝彩,一边将麻糍、米饼向下抛撒,村童乡妇,蜂拥而抢,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方仍存“上梁”抛麻糍、米饼之风,有的则以糖果、饼干、硬币代替;保留喝彩习俗。
旧有“众家赡书”风俗,即谁家的子弟读书“吃价”(成绩好),一村人都要凑钱供他读书,一直供到金榜题名。此弟子在外读书逢年过节回乡,村里还要做一桌“斯文酒”,为他接风洗尘。考取秀才、举人,父母脸上光彩,家中还能得到村里的特殊照顾(如免役、免税)。被赡养的读书人功成名就后,为报族人之恩,尽心为家乡行功德,或捐巨款,或办一善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村庄时兴“奖学金”,村里有考取大学的,众家出钱奖励,鼓励村里多出人才。
把被子在清水里洗净拧干,置放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晾晒。米汤的做法很简单,早上煮饭时,多掺人一些水,待米煮开时,将米饭捞出,剩下的即是米汤。用米汤浆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睡起来很舒服。今农村仍延用此法。
乡民家里,常常可看到长1米余,宽0.7米左右,高不超过0.7米的大木柜。此种木柜有谷盛谷,无谷盛物,双柜并拢,又成床铺。一只睏柜可盛谷200千克~ 300干克,夜晚如有老鼠,人睡在睏柜上,老鼠自然畏惧而不敢为害。今很少见到睏柜。
以大城镇涂家村为盛。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举行斗牛(实为牛斗)比赛。参斗者为黄牛,多为耕牛兼斗牛;少数专业斗牛。专业斗牛由颇具经验的人精心饲养、训练,不事耕作,专于比赛。斗牛健壮,体大,胸宽,骠悍有力;牛角长不过15厘米;前肢高,后肢低,体毛粗硬光亮;眼睛圆浑者较勇猛,鼻大者耐斗,舌尖带黑斑者凶狠。赛前,户主用糯米饭将牛喂饱,有的还喂100克左右白酒。斗牛开始,先牵牛绕场一周,让牛亮相并熟悉适应环境,后两牛相对,放开牛绳,立即打斗。牛攻防主要靠头部,或千钧相持,或寸顶寸进;发狠时连续快速攻击,调整时稍事喘息,占据地形,伺机反击;胜者穷追猛斗,败者落荒而逃。场景惊险刺激,气氛热烈活跃。大城镇涂家村斗牛赛,一般有40余头牛参赛,吸引当地及安义、奉新、新建等县2万余人观看。1998年,中央电视台在高安拍摄专题片播映。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