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地处长江北岸,皖河上游。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有菜子湖流域的大沙河和皖河流域的潜水、皖水、长河。有河就有桥。那一座座横卧水上的拱形、梁式石桥,或飞越于河港,或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或点缀于园林。仔细看,有青石紫石砌的,有花岗岩垒的,有露于清波之上的,有藏于绿树丛中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座座古桥,记载着深邃厚重的人文历史,流传着饶有风趣的掌故传说。漫步这些或挺拔高耸或纤巧玲珑的古石桥,仿佛走进那悠悠岁月。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刘彻登基,是为武帝。他效先世“皇王能事”,封禅祭祀彰明帝德,扬威天下。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冬,武帝耀兵南境,亲率群臣南下,登礼天柱。
武帝登礼天柱,史不绝书。司马迁始为记实,班固载入《汉书》。《史记·封禅书》载,“其明年(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汉书·武帝记》也载,“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舳舻千里,作《盛唐枞阳之歌》。”
由此推断,武帝至江陵东下,舳舻相拥,先至盛唐(今安庆市西南有盛唐湾),由皖口(今怀宁山口)入皖河,转舟潜水,抵谷口(今潜山野寨),舍舟登陆向北登山,约一里许,过“旌驾桥”,再行两里,在白鹿岗设坛礼拜。祭坛遗址尚存,高两丈,共三层,占地半亩有余。上层为武帝祭台,中层为文武百官陪祭处,下层为护卫处。“汉皇南巡日,望秩此昭配。法驾到谷口,礼容振荒外。燔柴百神趋,执玉万方会。天旋物顺动,泽布雨滂霈……”唐人独孤及《天柱峰》的诗中,描绘了封岳盛况。想当时,武帝祭天封岳,皇恩浩荡,臣民山呼万岁,声震山野。所以,后来当地百姓又把天柱山叫做“万山”、“万岁山”。
旌驾桥,又名圣迹桥,原为山谷流泉出谷口处的石砌步道桥,相传汉武帝封岳曾过此桥。礼毕,欲登天柱峰,至天柱寺前,山陡路险,始回驾过石桥南归,此桥曰“回龙桥”。沧海桑田,今日旌驾桥显然不是当年模样,倒是从后人“旌驾桥连拜岳坛,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中,可以遥想它的神韵。
试心桥不在水面上,而在高山上。可以说,它是潜山县最高的桥。
天柱山第二大山峰天池峰,海拔千余米。峰顶不足十平方米的平台上,有大小两个石坑,深不盈尺,但水清冽,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天池峰由此得名。
天池峰顶,巨岩开两缝,上架两道石梁,各长一米五,宽仅尺余,两段石条连在一起,成为“三步两道桥”。天池峰外侧是“试心崖”,全是悬崖绝壁,深壑万仞,望而目眩心悸,非胆壮气豪者,不敢抬步。清人李载阳有诗叹其险:“石崖对参差,巉峭分两半。中有试心桥,高悬在天半。一峰参其前,俯瞰深无算。”
游人过此桥,双腿颤颤巍巍,眼睛不能朝下看,有的干脆匍匐爬行。胆小的望而却步,过不了桥,有人便开玩笑,说是平日做了亏心事;云雾中鼓足勇气飘飘然过了桥,大有修炼成仙之感,因此这桥又称“渡仙桥”。
过了桥,站立峰巅,天柱峰近在咫尺。但见一柱擎天,凌空耸立,浑身石骨,雄伟壮丽。雨过天晴,云雾缭绕,天柱峰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情趣。如有“福气”,还能在此看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天柱佛光”。
为了游客的安全,现在这里加了护栏,过试心桥再也不用胆战心惊了。
余井镇岭头山边的田畈上,躺卧着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人称“落马桥”。
这是一座单孔型石拱桥,跨度约5米,主桥为双层条石结构,百余块青石条砌成,桥面上的中轴石两端,各立石凳,供行人歇息。桥的条石缝隙,用桐油、糯米稀和石膏粉黏合,十分牢固。桥下的河水四季不断,岸边的石头上刻有建筑年代。
站在远处眺望,落马桥布满苍翠藤蔓的古老身影,赫然在目。透过圆圆的桥洞,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两岸民居,炊烟袅袅,一派田园风光。
传说东汉末年,曹操亲率兵马征讨孙权,从怀宁“撵曹沟”奔驰而来。不料,随军而行的卞夫人在“育儿村”所生的婴儿曹植,一路颠簸,惊风受寒,吐奶不止。曹操得知,心急如焚,因征讨事大,仍策马奋进。行至洪水滔滔的河边,曹操坐骑狂奔乱跳,竟将他从马背上抛出几丈远,跌落在河边沙滩上。曹操爬起,发现毛发未损,暗自思忖:“此乃天意。”赶忙传令:“大军就地宿营。”
傍晚,曹操不顾鞍马劳顿,串门走户寻医问药。在河对岸,遇一老者。老者说,乡间有用锅心土煎水喝医治婴儿吐奶的单方,不妨一试。曹操立即命人到老者家中取来锅心土煎水,小曹植服下果然吐奶即止,脸上泛起笑容。曹操为感谢老者,命将士买来木料,在这河上架起一座便民桥。再过些日子,人们将木桥改建成单孔石拱桥,名曰“落马桥”,桥下的河为落马河。
如今,这桥经千年风雨,依然身姿绰约。当地人常在桥边的树下,乘凉歇憩,谈古论今,好不惬意。
“一轮皎月澈,吐纳碧波中。”永镇桥,坐落在潜山县横中龙潭口,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近两百年。桥身用麻石条块拱砌成,高丈六,宽六尺,跨度近四丈。雄踞两山相峙的中河口上,精巧别致,轻盈飘然。桥边立青石桥碑,“永镇桥碑”四个大字,赫然入目,“道光二十年六月吉日”,真真切切。桥下龙潭深不可测,鲤鱼嬉游其间,有时跃起,一幅天然“鲤鱼跳龙门”图画。桥身倒影于碧水中,似一轮皎月,景致不凡。
永镇桥是同心、九山乃至邻县罗溪、寺前一带山民的必经之路。他们开门见桥,出山穿桥,纳凉上桥,嫁娶过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古桥边,六株姿态各异的老树,需两三人合抱。老干虬枝间,有绿芽泛出,青藤缠绕树干攀援而上。盛夏,老树的枝叶朝河边小径倾斜,犹似撑开碧绿的大伞,投下一片绿荫,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古桥头,老树下,有李公庙。说起这庙,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余氏一脉,有着一段渊源。李公,名道济,号悦海,潜山人,明洪武丙辰年(1376)生,妻余氏,官任经历司加授奉政大夫,后升至太尉。李曾执掌帅印统军平乱,战死在长沙,洪武皇帝朱元璋谥之为“有感尊神”。李公太尉,为人正直,与其妻舅余谷城同朝为官。后谷城遭谗犯事,处满门抄斩。危急关头,李公冒死救出谷城幼子珏,留下余氏一脉。为感李公救余氏一门千古之恩,余氏后裔遂在桥头建庙,塑其身像,以永祭祀。李公庙的匾额书“如响斯应”。李公像边,上联不存,下联曰:“恩波此日涨龙潭。”
为方便乡人祭祀,过往行人歇脚,余氏后人依庙傍路建凉亭。亭中有两幅对联。后柱联是清末秀才余良超所撰:“赤血报同胞恩泽潭水深千尺;丹心坚亘古保障生灵斐一方。”前柱联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进来坐坐;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歇下谈谈。”当地老人说,这段历史,《李氏宗谱》、《余氏宗谱》以及民国九年修的县志都有记载。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
邵阳市隆回县岩口镇山区谷雨有采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岩口山区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婚嫁则是其中色味最美最浓最酽的一道佳肴。徐州新沂民间传统婚俗绵延数百年,虽不乏繁文缛节,但很多耄耋老人每当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那迎娶婚嫁时的动人一幕,依然禁不住满脸绽开幸福灿然...
达摩易筋经: 镇寺之宝。达摩洗髓经: 镇寺之宝。太虚真经 (练气):各院堂首座选修。太玄真经 (练神):各院堂首座选修。空明真经 (练精):各院堂首座选修。杂阿含经: 藏经阁主修。波罗蜜多心经:藏经阁...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称为巫文化,一谈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丧,“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就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
韶山餐饮以土菜和湘菜为主,突出韶山本土的地方特色。毛泽东一辈子钟情于粗粮糙米、乡菜土味。韶山毛家菜,伟人食俗,湘菜味道,韶山特色,千滋百味。毛家红烧肉韶山最有特色的肉类菜要数毛式红烧肉,要知道当年毛泽...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
陕西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
严州干菜鸭是中国浙江建德传统名菜,因以水鸭和干菜合烧而得名。传说,明朝时当地一家菜店突然来了一名知府要用膳,菜店老板没有准备,为应付知府,急中生智,将未下蛋的麻鸭收拾干净,将雪里蕻干菜、肥猪肉、熟火腿...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