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从古至今都属名贵中药,素有“百草之王”“百药之王”的桂冠。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在长白山区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人参文化。
由于人参从古至今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导致现存在深山中的野生人参已成为稀有之物。现多为人工栽培的山参和园参,放山采参的习俗恐怕是被大家渐渐遗忘了。
放山习俗历史悠久,相对集中在抚松县域。产生的具体年代和创始人已经无从精确考证。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民间风俗是伴随长白山区的人们采挖野山参的历史而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满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的特点。
放山习俗:就是有组织的采挖野生人参。
由领头人“老把头”组织,放山的伙伴人数要求为单,三、七、九不等,以求归时为双(将人参看做人),忌讳二、四、六,因为双数若出现纠纷不易解决,另外,“四”与“死”字音相近,不吉利;“五”与“无”字音相似,寓意不好。
准备好进山的各项工具,首先要备足生活用品,带上炊具、火柴、食盐、衣服、鞋帽、背包等,其次备好挖参的工具,便携式的斧子、铲子、鹿骨扦子、剪刀、铜钱等,将工具上都绑上红绳,以此来期盼获得好的结果。
入山后,要做到“习俗必遵,山规必行”。入山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搭建老爷台,跪拜山神老把头求得保佑。这就是放山习俗的神圣之处,跪拜山神老把头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使放山人心中有信念,并且向老把头“孙良”那样善良不为一己私利而产生自私的念头。
放山人搜寻人参叫压山。压山又称开山、巡山、压趟子、撒目草。压山前,由领头的老把头“观山景”选定去哪片山林。观山景是把头根据多年放山经验,对山形山势和树木草头仔细观察,判断哪里会生长人参。有时候把头或者其他人会根据晚上做的梦决定压山的地点,此时众人只管跟随,不能点破。
压山时,帮伙人员要分工,叫“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中间的人称腰棍儿,排在最外边的称边棍儿,边棍儿也要有丰富的放山经验。放山人拿索拨棍,按排棍儿顺序横排,两人间距丈余,索拨棍尖可搭在一起,不放过一块砖的距离,拨草缓行,寻找人参。讲究“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压山时不准乱喊话,看见东西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看见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
发现人参叫“开眼儿”,要喊:“棒槌!”这叫喊山。把头要问:“什么货?”这叫接山。发现人参者得如实回答几匹叶。当发现人参者回答五匹叶或六匹叶时,大伙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快当”是满语麻利、顺利、吉利和祝贺的意思)。发现人参者立即敲两下树干,把索拨棍插在人参旁。因其有功,此时可休息抽烟。把头也要抽烟歇气定神儿,准备抬棒槌。
发现人参,必须先跪拜山神老把头以示感谢。由领头人老把头拿出拴有铜钱的红绳,一端拴在人参茎上,另一端拴在索拨棍上,意为锁住人参,防止人参“土遁”逃跑。然后在人参植株上搭个小支架,上面放遮阴的东西,把人参罩住,有老把头亲自挖参。在人参植株一米左右的范围内,仔细剥离土层,细心地清理每一根人参须,逐渐向人参根部挖去。这个过程称为“抬参”,寓意人参很大很重,需要“抬”出来,也是对人参的尊重,一旦挖到须根或者主根附近,就必须用鹿骨扦子清除土壤,保证不损换人参的任何一个部分,即使是最细的人参须也要完整无损。
人参“抬出”后,需要就近的树皮(内有苔藓)包裹适量的“原坑土”,将人参放在里面捆绑好,此过程称为:“封包子”。
如果遇到很小的人参植株不挖,若遇到人参籽,则撒在被挖出的人参周围。
放山习俗的基本特征:
1、具有民族文化相融的多源性特征。放山习俗源于满族先祖靺鞨人和女真人。至少一千多年前,靺鞨和女真人便在居住的长白山采挖野山参。在长白山挖参,把汉族文化同满族文化有机相融,使放山习俗更加完整丰满。
2、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特征。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习俗,对长白山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与长白山的历史和传统联系紧密,反映了该地区文化传承的特点和风格。
3、具有传奇性特征。山神老把头孙良的传说本身就是传奇故事,无数放山人的亲身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
4、具有传承性特征。放山习俗的形成历经千年,完全是靠一代代的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才得以流传至今。
5、具有科学性特征。放山习俗本身包括实用的传统技能。从专用器具、放山场地的选择、森林中方向辨别,到放山人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充满着科学原理。
随着人工种植人参技术的发展,古老的采参方式渐渐地被大家所遗忘。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
“背冰”是发源并流传于山西永济长旺村的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永济背冰的渊源与太平天国革命有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如火如荼的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气候温暖趋热、万物生长迅速,越冬作物早已收获,新鲜果疏纷纷上市,民间节俗以“尝鲜”为主,谚曰:“立夏尝三鲜。”常州人习惯将...
上蔡一带的小孩,出生后都兴带肚兜,有红的,有花的,有描龙的,有描虎的,各式各样。你着①因为啥?其实带肚兜吃百家饭的习俗跟朱元璋有关系。朱元璋的老娘是从东乡②逃荒到上蔡的,落难就落难到“大铜寨”,当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