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死人入棺前要行小殓和大殓,用绸或布分横幅、直幅束尸,先结直后结横,横者周身相结,直者掩首至足而结于身中。小殓横用三幅直用一幅,大殓横用五幅直用三幅。民国以来,此种殓法已少见,而以穿多层寿衣代替,入殓的程序也与古代的家礼有较大的差异。
小殓指为死者穿戴整容,准备入棺。
小殓前要“请水”,孝男(长子)披麻带孝,反穿上衣,袒露一肩,手捧瓦钵,钵内放一小块白布和若干铜钱;孝妇(长媳)和其他丧属按亲疏列队到附近溪边,半跪于地,焚香祷祝,将铜钱投入溪中向龙王或土地公买水。孝男将钵口朝水流逆向舀水捧回家,孝妇等随后号哭。捧回水后用新布沾水给死者揩脸,并做象征性的沐浴动作,然后替死者梳头、整容。
若死者生前未备寿板,死后其亲友即到棺材店购买棺材。棺材抬回时,买棺材的亲友手臂缠上白布走在棺材后面。孝男(长子)捧斗灯率丧属披麻戴孝跪在村口或路口哀号匍匐,恭迎棺材,称为“接板”。
死者入棺之前要穿上新衣,寿衣的件数依死者的身份和所在的县份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死者的年龄越大、子孙的辈数越多,就应该穿越多层的寿衣。但寿衣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丧家的贫富。给死者穿寿衣时要让孝男(长子)脚趿木屐、头戴大竹笠,脱下木屐站到庭院当中一小竹凳上,高声呼唤死者的亡魂归来。然后孝男伸直双手,把住一条麻绳,由长辈将寿衣逐件套到孝男身上,再拉住麻绳的两端,将套好的寿衣取下穿到死者身上,称为“套衫”。最后孝男将竹笠抛到屋顶,从竹凳上下到地上;孝女给死者穿鞋,孝媳给死者梳头、戴帽。
穿戴完毕之后,要将灵堂中临时设立的灵位换成正式的神主,用一定规格的栗木牌书写死者的世代、姓名、生卒年月、寿数以作祭祀用的牌位。其中“神主”的“主”字要故意漏写一点,写成“王”字(待到出殡之日再请有身份的主礼者用朱笔在其上添加一点)。
古有“饭含”之俗,以数粒米和珍珠、银屑塞入死者口中。民国以来,改为在大殓之前由孝媳依次往死者口中塞豆腐和夹生饭粒,称为“饲生”;也有往死者口中塞进珍珠。
一般丧家在完成小殓之后要请人在死者的铺前诵经,俗称“牵铺前经”。诵经者可以是和尚,也可以是尼姑或长年吃素的“菜姑”。诵经时丧属围在铺前跪听。
古俗大殓时要为死者添穿寿衣并添扎布匹绸缎。民国以来,寿衣多于小殓时一次性穿妥且废除布绞(用布扎尸)。但漳州城区陈姓死亡后还以白绫缠扎遗体,称为“殓祖”;据传说是为追念开漳的祖先陈元光,认为经过“殓祖”后死者才能“归天”和祖先在一起。
死者入棺前,丧属要先将棺材处理加工一番。上等的棺材用檀、楠、柏、桐木制成,其次为榆木、杉木;最次的为松木棺材,俗认为易生白蚁,贫者才用。上等棺木厚度可达5寸,次等棺材厚约为2.5寸。富裕之家棺材内面要用生漆遍涂数次;贫寒之家也要用桐油灰填补缝隙,使之不泄漏。处理好棺材内部,便在棺内铺垫一层木炭末和茶叶。然后在上面放置雕刻北斗七星的“七星板”并在板上铺以“地被”;地被用白布做成,极宽大,铺进棺材后白布边缘垂出棺外。
之后,将棺材抬进厅堂中,搁在两只条凳上,头朝供桌,丧属焚香礼拜。吉时一到,丧属围聚遗体前看最后一面,然后长子捧头,其他子、媳扶身体,将死者移入棺中。死者头部垫三角形的布枕,脸部覆白帕,腋下、胯下垫鸡毛枕、草纸、灯芯草或石灰包、茶叶包,而后再放进死者生前嗜好或惯用的小件物品如茶具、纸扇、文房四宝、镜梳剪尺、古玩等,并取若干铜钱放入死者衣袋里。
盖棺前丧属跪地,由执事(俗称“土工”)取出死者衣袋里的铜钱撒到地上让死者的子孙拾取,称“散手尾钱”。此俗有的改为老人断气时将若干钱放入死者衣袋中,入殓时取出,由子孙按房头分,称“分手尾钱”。然后执事将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由丧属按亲疏由近到远排成一列执线。主事的道士或和尚口中念念有词,将执着的线由远而近逐节割断,意为生者与死者自此永诀。接着,孝男孝妇将新的衣服、被褥、纸锭等塞入棺中。如果以上东西尚不足塞满棺材,就以灯芯草填满,然后裹上地被,再覆上白布,称“天被”。丧属在棺前燃香跪拜,执事将棺盖覆于棺上。
盖棺时一般要延请和尚或道士诵经做功德,为死者在阴间开路。有的人家还请和尚或道士主持盖棺封钉仪式。
封钉前丧属备牲醴祭奠,称“祭棺”。然后孝男孝妇绕棺材跪爬三周,再回到棺前跪拜。道士诵《劝亡经》,执事在主礼人示意下开始钉棺盖上四角上的钉。封钉的顺序是:男尸先左,女尸先右;先钉脚下,后钉头上。最后一根棺钉不能全部钉入,要将钉头留在棺木外,寓意“出丁”。执事一边钉一边唱吉语,如“一添丁,二进财,三子孙状元才”之类,祝死者的子孙兴旺发达。封钉时丧属停止啼哭,按各自的称谓呼叫死者:“××,闪(躲避)钉啊!”。
若死者是已婚妇女,盖棺前必须请外家人到场亲视含殓。外家人的代表无异议则触摸一下丧家所呈的铁锤和棺钉,并以手抚棺头,表示同意盖棺封钉。外家人如果感到不满则会搬走棺盖,直到丧家答应其条件才会归还棺盖。
丧家若是天主教、基督教徒,一般请牧师主持丧葬仪式,其仪式按宗教要求进行。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每逢端午节,潮人都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赛龙舟、食粽、插艾、浴或喝药汤,就是主要的习俗。1、赛龙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