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称牌楼,在古代是一种表彰德政、功勋、科第以及忠孝节义的门洞式、纪念性的独特建筑物,是荣誉的象征,一般竖立在衙署、寺庙、学宫、馆所、交通要道、墓道以及豪富住宅门前。
徐闻明清两代的石牌坊很多,在元明两代以科举坊和纪念本地乡贤名宦坊为主;在清代则以贞节孝义坊为主,其他牌坊以及墓道坊为辅。在元代徐闻旧县城即沿海的麻鞋村旧城内,“解元坊”是县人为纪念元代湖广乡试解元梁特卿所建,今无存。明初,在徐闻县学宫(孔庙)前有一座“德胜坊”,是用来纪念明朝廷国子监学禄、徐闻乡贤陈渊而建。“进士坊”位于明代徐闻县城北门,是为纪念本县名士吴谦所立。吴谦是明永乐甲申曾启榜进士,官至上猶知县、山西道御史。“进士坊”之前,在县城北门还有一座“都司坊”。这座石牌坊是为纪念明代徐闻县黄塘村人、江南都司(正四品)黄彦政所立。“德胜坊”、“进士坊”和“都司坊”均在明末被毁。
在徐闻县城旧民主街一带分别有“文古坊”、“文塔坊”和“首坊”的地名,就是从这里的石牌坊而得名。
“文古坊”是为纪念明代本县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正科进士林宗溥所立。林宗溥是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丁显榜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文塔坊”是为纪念明代登云塔的修建而立的一个牌坊。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知县赵一鹤在现文塔街奠基兴建文塔,至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古人以塔象征文笔,意在荫佑本县士子青云直上,高中科甲,故命名“登云塔”。这座塔全高36.41米,塔系石砖泥灰沙结构,砌法一顺一丁,每层平座外侧均有线砖和牙砖相间装饰,坚固美观,数百年来一直矗立在县中心。文古坊和文塔坊这两座牌坊在徐闻匪乱期间被毁。
“首坊”原是一座高大的牌楼式石牌坊,为纪念明代徐闻知县应世虞(后迁任雷州太守)而建。由于应世虞是一县之首,故人们把这座石牌坊称为“首坊”,而牌坊所在的街道就叫首坊街,并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不过,这座牌坊在清代就被毁了。
“登科坊”是为纪念乡贤赐进士出身、郁林知州、崇荣左史(汉阳王府左掌史)、中宪大夫骆效忠和内务大总戎、殿前大将军、光禄大夫骆鸣肃父子所立,又称“骆氏父子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双凤齐鸣坊”和“双桂联芳坊”是两座纪念兄弟中举的牌坊。“双凤齐鸣坊”是为纪念邓邦基、邓邦髦兄弟中举所立。“双桂联芳坊”则是为陈素蕴、陈文彬兄弟中举所立。解放后大跃进时,在原徐闻县城西门外官道旁的“双桂联芳坊”遭拆毁。
清代,官府注重为节妇或寿星立牌坊。清宣统徐闻县志记载,清代县内共有13座节孝牌坊。在徐闻清代节孝牌坊中,最早的是清雍正年间白水塘村(今属龙塘镇)的“郑氏旌烈坊”,最晚的是清光绪二年为槟榔村(今属南山镇)陈文纲妻亦次媳立于城外海安路左的“百岁节孝坊”。
徐闻现残存的节孝牌坊有:曲界镇三河村的“何郑氏节孝坊”(道光丁酉年五月朔建),前山镇禄齐村的“陈氏旌节坊”(即“贞节垂芳”坊,敕赐文林郎徐闻知县张三仁题,匾中可见乾隆二十四年冬月吉日等字),龙塘镇锦山村的节孝牌坊(前铭文依稀可见“嘉庆三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署徐闻县知县陆蒙特授广东雷州府王为恳恩祥情旌表事年九月初三日奉布政法司魏宪许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初九日巡按广东印院康按铜分口抵徐闻县详报节妇陈氏,系已故儒童之妻,节妇谭王氏”字样)和西松村的李梓瑶祖母的诰封旌节牌坊(建成于清嘉庆七年,现仅存徐闻知县尹大璋撰写的旌表文“清标彤管”石匾一块),南山镇五里村翁氏的“青厢脱颖”贞洁牌坊和竹山村“林氏旌节坊”等,其余均被毁。其中曲界镇的“何郑氏节孝坊”是徐闻现存最好的清代牌坊,从1837年建成至今,200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上述的节孝牌坊外,其他坊匾略存。清初曾在县学立有一座“文明坊”来替代明末被毁的“德胜坊”。这座立于学宫棂星门前的牌坊,系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59年)徐闻知县浙江萧山人汤元芑、县学教谕广府鹤山人钟仲裕暨地方士绅重修徐闻学宫时所建。但这座石牌坊在1948年被台风所毁。今遗有上书“文明坊”三字的匾石一块,置于徐闻县第一中学旧前门西侧一古井边,落款为“清乾隆五十六年九月,萧山汤元芑书”。
徐闻县城乡也建有一些扶危济困,义薄云天,忠勇爱民,赢得乡亲赞誉的功德牌坊。如县城东门官民为表彰士绅曾精占所兴建的“青云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在文革中被拆掉)。清乾隆年间海安所城为纪念海安水师营副将江起龙,建有一座“忠烈祠坊”的石牌坊(1939年被国民党徐闻县政府下令拆毁)。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阴阳盆”、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丧葬习俗。农村的葬礼通常来说,流程都很繁杂,各地的风俗也不一而同。但是有一项传统,却在广大农村都有保留。那就是在出殡前...
鞋为旧时婚嫁吉祥物,主要是着眼于其音,“鞋”“谐”相谐,是夫妇两情相谐、和合美好的吉祥象征。旧时婚俗,新妇嫁妆常备有铜镜和鞋,寓“同偕到老”之意。张云璈《四寸学》卷一云:“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妇鞋,以帕...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
郑州清真寺因地处北大衔,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兰教在郑州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点是民族与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郑州伊斯兰...
顺德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有发音盏鬼的顺德话,更有朗朗上口的俗语和接地气的方言。“唔使问阿贵”释义:对某个判断十分有把握、认为必然如此。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例句:“唔使问阿贵”,尼件事肯定系...
甘肃庆阳饮食文化饮食庆阳素以小麦为主,辅以糜子、谷子、高粱、荞麦,六七十年代又引进玉米。面食为基本主食,杂粮搭配食用。过去向来流行一日两餐,早九时前为早餐,下午四时左右为午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
德化九仙山下,大铭登地,有一株与茶丛不同,其味道也不一样的茶树,人们称它祖师公茶。相传,明万厉年间,史云济儒士,看到九仙山荇菜的灯火明亮,要到荇菜坐化。来到这里,有一位老大娘,安排他吃住,热情接待,他...
祝酒的传说 在不同场合,都有可能被提议祝酒。祝酒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年代。古代的勇士向他们的神祝酒。希腊人,罗马人如此,古代的北欧人则相互祝酒。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祝酒的习俗,最终演变成...
拉壶为印度神话其中之一是海界中的海神,出生时是只巨人,半人半兽的身体,住在海中的宫殿中。据早期所流传下来的故事,拉壶因犯错得罪了天神而被打入人间变成乌龟,其用意是为了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及有所改进。时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