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陕北第一所女子专门学校在米脂开办,率黄土高原女子教育风气之先。1927年创办三民二中,与榆林中学、绥德师范并驾齐驱。不久成为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39年袁德新的《陕北社会状况一瞥》载:“米脂县城中之文明现象,较之西安亦有过之无不及;故米脂可称为陕北文化中心。”于是,米脂“文化县”的称号由口碑转化为文字记载。
然而早在建县伊始,米脂即同时修建文庙,尊孔兴儒。这不但在陕北率先步入文明,而且开始与科举结缘。据记载,元代县内就有过张正臣、张道儒等举人,王宗尧、王猷等贡生。到明代,随着时局的相对稳定,人口的不断增加,米脂上城居民逐渐下移,即在下城选址迁建文庙学宫,历时五年,文庙学宫落成,成为当时全县城乡最为壮观的建筑,也是最为神圣的地方。随着文庙学宫规模的扩大,米脂的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兴旺。明代学宫培养出艾烯醇等8名文进士,艾梓等4名武进士,艾元复等33名文武举人,贡生154人,举荐特科2人。到清代,历任知县引导米脂笃学之士“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维护修缮文庙,扩大学宫规模,增加办学经费,补贴考生旅费,民风更加淳朴,学风日趋浓厚。每逢开讲之日,除儒生外,其他文人亦来听讲,室内容纳不下,就立于窗前户外聆听。从此冠名米脂为“陕北的文化县”。清代共出高钿等文进士9人,艾质素等武进士3人,李重华、谢奎3等文武举人72人,贡生191人。
据统计,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24位文武进士,100多位文武举人。近代人物有关中道伊、观察使高祖宪、绥德知州李蕴华、陕西省都督署参议高照初等。现代的国家领导人刘澜涛、马文瑞、常黎夫等,均在此处接受启蒙教育。至于其他的名人如民主斗士杜斌丞、开明绅士李鼎铭、抗日名将杜聿明、教育专家马师儒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窑洞遍布的老城,自明嘉靖以来历经百余年,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古风古韵,从老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向周围延伸,石板铺道,铺面林立。老城内历代窑洞比邻而居,这是当地生活的一大特色,保存下来的有高将军宅(明延绥镇镇边将军)以及高家、杜家、常家、艾家、冯家等众多的明清窑洞大宅,这就是陕北最著名、最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四合院,瓦当、吻兽、砖雕设计细致,院落里的照壁、抱石鼓、月亮门、垂花门、窗棂花原汁原味。晨昏时分,炊烟袅袅,这是个信号:活的文化依然延续。
在老街上,还能听到更多的英雄形迹。
位于古城的石坡25号常平仓,是光绪十二年由知县骆仁主持修建的粮仓,1940-1942年为共产党和国民政府临时联合政府驻地,1943-1958年为米脂县人民政府驻地。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这里接受着古城往南20公里的设于马氏窑洞庄园司令部的指挥,那也是毛泽东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居住时间最长、从事革命活动最多的一处,并在这里召开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准备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十二月会议”,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重要报告。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行重点进攻,胡宗南率20余万军队包围延安,党中央从延安撤出后成立了中央前委、中央后委和中央工委。
1947年11月,队伍终于到达陕甘宁边区的米脂。这里的马家祠堂闻名陕北,马家主人耕读传家,好义可风,乐善开明。1929年,陕北大灾,留过学的马醒民在灾荒之年兴建“新院”,以工代赈,历时10年,缓解了许多贫民的生活困难。毛泽东率党中央到杨家沟后,他又将“新院”捐赠。新院由马醒民亲自设计监修,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的融为一体,堪称典范,与城内原汁原味的窑洞四合院组成一部完整的、活生生的窑洞建筑史。
新院成为了毛泽东的居所,1947年11月22日到1948年3月21日他一直住在这里,随着战局变化、形势稳定,加上米脂黄米的滋养之功,他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离开米脂后,结束转战,进而反攻,指挥全国战局创下了节节胜利。
如今,马氏窑洞庄园已经辟为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规模格局、雕刻装饰都得到完善的维护。命运不同的是,米脂老街上的窑洞仍然遭受各类因素滋扰,现在的米脂古城中,时不时有现代楼房拔地而起,瓷砖贴面随处可见,3条大街的沿街门面建筑及百年窑洞院落大门、影壁、脊兽、花草等脆弱部位破损严重。西安美院近千名师生曾连续多年对米脂老街上的窑洞进行全面的考察、测绘。一位教授自豪地说:“现在就算窑洞古城全部毁了,按照我们的测绘图,也完全可以将它重新复原。不过,保护古城现状远比破除后重新仿建的价值高得多。”他们在米脂古城详查细测了70多个院落后,当时就发现已有7处瓷砖贴面和14处较严重的破损。
窑洞古城遭破坏由来已久。其中,“文革”至改革开放前的破坏,是纯粹性破坏,现在很多窑洞人家门口被捣烂的残破石鼓就是那时的“杰作”。而改革开放之后的破坏则以“建设性破坏”为主,名为建设,实为破坏,最为可惜。
2012年5月,米脂古城老街在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是陕西省目前唯一获此“国字号”殊荣的老街。
2014年10月,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颁发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千年古县”荣誉牌匾正式授予米脂县,从而再次引来外界更多的关注。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
云南千年菩提树长出“佛手”,深抓岩壁,当地人:凤凰变的!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颗非常传奇的凤凰菩提树,如果单独是说一棵菩提树的话,可能并不是多么稀奇,但是这棵菩提树却长在万丈悬崖边上,而且还在这里生活...
佛塔之国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方:把大大小小的佛塔排列起来,真可以从缅甸的南疆排到北国边陲,绵延1500多公里。佛塔最集中的地方要数缅甸中部的蒲甘小城,这里曾是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之都,素有“万塔之城...
夏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原料为苎麻,苎麻经过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而成的苎麻布,现称为夏布。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生夏布是淡草黄本色易于创作中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阿弥陀...
很多人眼中的博物馆大多是枯燥的建筑物或者是高端的科技产品,再有的就是旧时的古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现在的博物馆,但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有着风格不同的博物馆,今天本站小编就带你认识世界上最温情奇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