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称新房,炕(床)头上贴红条幅,旧时,新娘面依条幅而坐,炕上放有织布穗子(取“顺”谐音)、粮食斗、酒壶(取五谷丰登意)、熨头(意运气在头)。炕席下放核桃、栗子(意早生胖小子)、两根连根葱(意和睦、呈祥)。
伴娘在新郎出去后,由陪头端着梳妆匣侍候,给新娘梳头配饰,把新娘原梳的辫子挽成髻,示意已出嫁成婚。期间,新郎家中的女性至亲不时给新娘送上吃喝,并赠予小礼品,以示欢迎亲近。婚宴将结束时,新郎在老者陪同下,由月老先生喊话致谢,迎亲事才告大成。现时礼仪大改,已无盘头挽髻等举。
俗称耍媳妇。晚上闹洞房,除娘家人回避外,其余不分老幼亲疏均可参加,俗有“新媳妇房中没老少”之说。闹洞房开始,燃放鞭炮,示意准备。稍时,闹房人蜂拥而上,按头扯脚,迫使新人做一些难堪但却亲呢的动作,说一些俏俚之语。房内气氛热烈,笑声不绝。
婚后第二天,娘家人带挂面、点心等四色礼和女儿四季衣服各一身,到亲家探望女儿,俗称“送汤”,其意是婚日女母没有赴宴,送汤追补,因此,饭菜愈加丰盛。陪同而至的娘家人,就是以后女儿、女婿应走的亲戚。席间,新媳妇作陪,并和母亲坐在首席。有道是“新媳妇坐上席一辈子就那一回”。
第三日,新娘兄弟上门请姐姐回娘家住上三天,谓之“熬十”也称“回门”,其意在夫妻生活不习惯,回娘家变换一下环境,并由母亲教导为妇之道。
回门前,姑嫂将擀好的面压在一起,中放麻筷等物,令新媳妇切三刀,意在测试新人的心窍,因而又称“试刀面”。其后,就是指(认)大小,即新媳妇从此日起分清婆家所有的辈数关系,其间长辈人都送与新娘钱物,事毕回门。现今虽有送汤、回门之举,但内容大减,只是一种仪式而已。
古今有之。一般是无儿之家,为继承家嗣,给女招婿上门,也有少数富裕者,嫌其独生子势力单薄,不足以支撑家业,为其女招婿。家庭贫寒,儿子较多者,才许其子上门入赘。招婿成婚时没有订亲、送汤、回门等程序,女婿家也不给彩礼。上门女婿财产继承权,一般在入赘时商定,婚后第一子多随母性。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