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夔(1068年-1157年),字柏举,号致尧。宋代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隆眼城都(今属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宋政和八年(1118年)擢进士。为政廉明,宋高宗赐玺书“南有张夔,北有周昕”。历任茂名令、廉州判官、知新州等。著有《禄隐集》,今已佚。文章散录于《阮通志·艺文略》,《海阳县志·艺文略》,《潮州志·艺文略》。诗作《和送举人》,现存《永乐大典》潮字号53415册中,《潮州宋诗三百首》中也有其作品。
早在唐代以前,隆城一带就是潮州城沿海的一处小港口,这是潮汕较早有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宋朝张夔(1068-1157)是潮汕前八贤之一,家住海阳县龙眼城乡,即现今澄海莲华镇隆城乡,隆城是潮汕张氏的祖居地之一和重要的中转站,毗邻莲花山。莲花山南面的丘陵地带远观似龙形,莲华镇境内尚有龙舌、龙须等地名,隆城乡恰好处于龙的眼睛部位,故称“龙眼城乡”。历史上龙眼城长期归属饶平管辖,为区别于黄岗龙眼城乡,解放前凡是侨批、邮件均应注明“饶平隆都下堡”字样方可寄到。后取兴隆之意,亦称隆城,解放后划入澄海。隆城人口20000多人,人口密集,商业繁华,是莲华镇政府的所在地。1980年,隆城划分为隆华、隆南、隆北、东光四乡,但四乡村民仍以“隆城人”自称。
早在唐代以前,隆城一带就是潮州城沿海的一处小港口,附近有象鼻山阻挡风浪,有利于船只停泊,潮州出海渔民多在此地歇息,这是潮汕较早有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隆城张氏的先祖张道宗是唐僖宗的“殿前正将军”,曾任瀛州刺史,因打击黄巢起义有功,名盖朝野。唐末从莆田迁来隆城,张夔是张道宗的第八代孙,北宋徽宗八年1117年考中进士,时年50岁,为官20年,先后当过茂名知县、广西廉州通判、广东新州知州、奉政大夫等职,张夔在职时铁面无私、爱民如子、捐资办学、兴修水利的事迹,广泛见于各类史籍及地方志中。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宋高宗大为赞赏,赐“名著南天”匾额。张夔作为潮汕前八贤之一,隆城张氏引以为荣,“名贤世家”、“名贤世胄”的匾额和题字在隆城人家的门额和灯笼均可见到。
在隆城,张夔从不兴建豪宅大屋、亭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而安奉张夔和昌裔、昌明牌位的张氏大宗祠也是清朝后人所建。据隆城张氏理事会的同志介绍,隆城张氏祠堂,共有27个,均是建于康乾盛世。张氏大宗祠是全乡祭祖的中心,也是各地的张夔裔孙到隆城省亲、交流、谒祖的祠堂。修复以后,光彩亮丽,屋脊的嵌瓷,主殿的木雕,门楼的石雕,无论凿刻、镶嵌、彩绘道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很有艺术价值。而最具历史文物价值的要数是门楼的石雕了,带有很明显的盛清风格。据了解,27个张氏祠堂的兴建也与樟林古港的兴盛有关。樟林港的兴盛,带动了潮汕民生经济的发展,而隆城与樟林港的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成为樟林港的临港经济辐射区。村内种植业、制糖业相当发达,产出的红糖通过樟林红头船销往海外。勤劳进取的隆城人颇具商业头脑,例如木祖祠(荣荫堂)所纪念的德木公,就是弃官从商,经营有道,成为“经商之雄手”。
历史上,隆城是饶平县隆眼城都的商业中心,清朝至民国时期,还有典当业的出现,其中,“日章”和“关丰”两大典当行很有影响。作为张夔故里,好学上进的张夔后裔为官者多,官府赐予的封地广阔,从潮安到盐鸿,均有张氏田地出租,每年租金丰厚……因此,樟东一带流传着“金樟林、银东里、富富龙眼城(隆城)”之说。
在隆城也有连座祠堂的出现:比如衡祖祠和贞祖祠。两座祠堂分别是衡山公和他的孙子可贞公的祠堂,中间由一条2米宽的火巷隔开。另外,距离很近的祠堂还有:长房祠和荆祖祠、丹祖祠和叙祖祠、上祖房祠和直祖祠、龙祖祠和良祖祠。它们共同构成强大的阵容和气势,很震撼人心。
上世纪的战争年代和文革期间,隆城的祠堂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祖祠正殿已毁,仅存门楼石构件,内部被分割改造为民居,面目全非。来庭祠曾作为军队驻地和马场,破损严重。有个别祠堂墙体开裂倒塌,仅剩下遗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张氏族人也开始重视祠堂的修复。张氏大宗祠、世胄祠、缨祖祠、上祖房祠、衡祖祠、贞祖祠、伯木公祠、鸣之公祠已修复一新,达祖祠正在修复中。修好的祠堂是逢年过节各房系子孙的祭祖场所,和当地老人的休闲活动场地,是定居各地的张夔裔孙们省亲谒祖之地。上祖房祠作为农家书屋,丰富着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隆城的祠堂作为张夔故里的历史文化载体,它们在敦睦乡情乡谊、深化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从而唤起人们对潮汕名贤故里的关注,进而见贤思齐,热心乡邦,造福社会。这就是隆城祠堂修复工程的现实意义所在。
樟林古港有着潮汕侨文化的深厚积淀,早已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而隆城与樟林港的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两者进行合理评估,保护开发,打造潮汕古文化、侨文化的旅游新亮点,有助于弘扬见贤思齐,拼博进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潮汕文化的发扬光大,增光添彩。
盘古是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人物。岭南人崇拜盘古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间庙会。在广西柳州、来宾市一带,盘古庙会最为盛行,其中柳州盘古庙会最有特色。盘古庙会是柳州非常著名的节日。每年农...
苗族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有着尊祖祭祖的古老传统。其中在饮食上的尊祖方式就是常见的一种生活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饮食祭祖的文化。上香、祭酒、祭菜在苗族人家中大多都没摆有神龛,但在堂屋的中堂某一处墙壁下...
福州“白露必吃龙眼”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感觉太夸张了,哪有那么神奇,不过相信还是有一...
非遗项目:尼木措毕项目级别:四川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单位:美姑县文化馆2012年,冬季,正是农闲时节。正是美姑彝人超度——“尼木措毕”仪式的盛期。“尼木措毕”彝语指超度,是大凉山彝族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盛大...
日本把每年的4月1日至7日定为绿化周。绿化周包括工厂绿化日、荒山绿化日等。每逢植树周,全国所有的公民都参加植树,连天皇也不例外。从1951年起,日本把每年的4月3日定为“植树节”。第一届植树节以荒地造...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最古老的居民印第安人,许多...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
长江三峡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位于长江上游,她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三峡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旖旎。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每逢端午节,潮人都举行了多姿多彩的庆祝活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赛龙舟、食粽、插艾、浴或喝药汤,就是主要的习俗。1、赛龙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