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庙会有三多,人多、货多、表演多。如果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里面锣鼓喧天,不用问,不是舞狮就是舞龙;但看一群人静静地围成一圈,甚至敛神屏气,间或会喊几声好,那就有可能是舞中幡了。
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两丈多的大竹竿,竿端有幡伞,伞端有几串三角小旗,伞四周有一圈小铃铛,伞下面挂着一条绣有迹象字样的长幡旗,旗周边镶有火沿。表演时,练家先把幡高高抛起,长竿总是垂直落下,艺人以头额、鼻梁、后脑、手肘、膝盖等部位去承接,竿顶装有响铃,承接时会发出丁零零的响声,十分悦耳。如果是在闹社火时表演舞中幡,常常需要走街串巷,走到街心牌楼时,因为幡比牌楼要高,技艺高超的艺人绝不会横幡穿过,而是将幡用力抛起,使其从牌楼上面飞过,自己自然快速从牌楼门穿过,然后稳稳将幡接住。民间故有“中幡不怕过牌楼”之谚。
舞中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郑国大将颖考叔的舞大旗。据说郑庄公在阅军选将的时候,曾特制了一面大旗,将它竖立在战车上,四面用铁索绾住。旗杆长三丈三尺,旗面一丈二尺见方,上面挂着24个金铃,旗上绣着 “奉天讨罪”四个大字。郑庄公传令说,如有人能手执大旗,步履如常者,拜为先锋。只见颖考叔左手撩衣,右手打开铁索,从背后倒拔大旗踊身一跃,那旗杆早拔起到手,再将左手搭住,顺势一个转身,右手托起,左旋右转,好像耍弄一杆长枪,大旗被耍得呼呼作响,卷起展开,展开又卷起,正是现在舞中幡中的前后背花,十分威风。
舞中幡是否源于颖考叔舞大旗还有待考证,但由于古代军队出征时旗幡繁多,因此它应该是舞中幡最初的源头。舞中幡的表演技巧主要有“朝天一炷香”、“霸王举鼎”、“浪子踢球”、“老虎大绞尾”等,动作讲究稳、准、脆、帅。这样精彩的表演出现在庙会上,自然能吸引人们围拢观瞧,惹得四周好声阵阵。
天干无雨,田地干旱,人们抬着菩萨在旱区行走,称为"求雨"。求雨的方式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出动温和的菩萨如观音、佛祖、娘娘等。坐上大轿,前后排着仪仗,鼓乐相随。主求人领僧道、信士执香火,捧...
基诺族同胞和汉族同时过年,除夕之夜,基诺山寨非常热闹。大汽灯下,放着一个木鼓,打鼓人用两根约一尺长的木棒,一边擂鼓,一边跳跃。这时满屋的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由一人领唱,大家合鼓点,摆动着身子...
瘟疫(天花、鼠疫、霍乱等)自古便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瘟疫的文献记载《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到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对疫情有了较高的认识,《礼记·月令》多次提到“疫”:“孟春行秋令,则民...
王甫洲地处老河口市郊汉水之中,成于汉水,也没于汉水,经历了三落三起,留下美丽的传说故事。一是官邸说。王甫洲得名源于王府建筑。相传楚汉之争年代,一次汉军将士韩信因得不到重用逃向沙洲岛,被箫何连夜追赶上劝...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福气的,为此民间有不少关于“福气”的讲究,比如耳垂大的人有福气、嘴厚的人有福气、过年时“福”字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这些古老的风俗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民众对美...
境内居民的生育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崇尚儿女双全、子孙满堂的家庭,对生育极为重视,与盖房、结婚一起,称为人生3大喜事。妇女分娩,俗称“占房”、“坐月子”。婴...
在越南,“中秋节tết Trung Thu”还被称为“儿童节tết Nhi Đồng”(还是越南小朋友们,加上“六一”,他们一年中有两个专用节日了)!虽然也吃月饼也赏月,也知道这个月中此时的月亮最大最...
太原年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
今天这篇文章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知晓,对号入座,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况,请第一时间去联系自己信得过的师傅,不要再耽搁拖延下去,以免错过最佳化解时间。1、身边能说知心话的朋友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孤独郁...
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之间流行氏族交错从表婚,亦即姑舅婚(指姑舅表兄妹三者间的通婚,这是群婚制的一种残余形式。姑舅表兄妹不属同一氏族,因此在实行亲兄妹间禁婚的群婚制时,姑舅表兄妹可以结婚,这在今天的维达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