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市凤仪镇南部,有一个小村子坐落在高低起伏的山峦之中,名叫北汤天村(一写作北荡天村)。村子里90%以上的人家都为董姓。在村子中部北侧的山脚下有一座寺庙,这就是有名的大理法藏寺。寺东向,大殿5开间,宽19米,进深4间,深13米,抬梁式结构,单檐歇山顶,高8米。寺北10米处建有董氏宗祠,东向,四合院式,正殿3开间,宽11米,进深4间,深6.6米,抬梁式结构。法藏寺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历代曾经维修,为元末明初赵州密教大阿吒力董贤及后人传播密教场所。董贤于永乐十年(1412)进京朝见,赐封国师,所以法藏寺也俗称“国师府”。寺内原藏有南诏、大理国写经和元刻普宁藏、碛沙藏佛经及滇刻华严经3000多卷册,明初雕刻的菩萨、天王等6躯,为省内仅见。董氏宗祠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创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修缮。祠西壁嵌有自大理国段思平的军师董伽罗起至清光绪十八年(1882)董氏家谱6方,是研究大理地区佛教密宗(阿吒力)的珍贵史料。1987年12月,法藏寺及董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藏寺及董氏宗祠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凤仪乃至大理地区保存较早的建筑,有明初的佛教雕像,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珍藏了白族历史上最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献——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这是凤仪董氏家族对白族文化的巨大贡献。
1956年,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带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来大理调查,与白族学者李家瑞等先生一道,在凤仪北汤天村法藏寺董氏宗祠考察。考察过程中,在大殿的两个木橱里,无意中发现两批古本佛经,数量达3000多册。其中,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写本经卷共20卷轴。其中《护国司南抄》卷第一为一残卷,卷尾有一行十分宝贵的文字:“时安圀圣治六载甲寅岁朱夏之季月也”。“圀”即“国”。《南诏野史》载,唐昭宗光化二年(相当于公元899年),郑买嗣纂蒙氏国,自立称大长和国,改元安国,安国六载应是公元908年。其他写本佛经也大体为同时代或稍晚。这是迄今云南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写本佛经,价值连城,堪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白族地区文物考古的最大发现。
这批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的珍贵,首先在于其历史久远,纸质文献能够保存近千年,已经是国宝级文献。其次,因明代在云南实行文化专制,大肆焚毁云南地方文献,白族地区明代以前的书面文献基本被毁,这是南诏大理国研究缺乏历史文献的根本原因。董氏二十四世祖董贤撰《赵州南山大法藏寺碑》中记载:“(洪武十五年壬戌春)天兵入境,经藏毁之。余等俭岁之中,救得两千余卷,安于石洞……”,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显然就是这批侥幸躲过劫难的经藏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分,其价值毋庸赘言。其三,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经卷,包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残卷)、《通用启请仪轨》(残卷)《大灌顶仪》(残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残卷)、《佛说灌顶药师经疏》(残卷)、《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序》(残卷)、《礼佛忏悔文》(残卷),其正文的汉文经句右侧有朱笔旁注,卷尾有篇幅长短不一的朱笔疏注。这些旁注和卷尾注疏的文字性质,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注疏文字,是佛教徒用汉字减笔、特定符号或省略汉字部件等方法来注解佛经,本质上还是汉文,书写的是汉语;而更多的意见认为,这些注疏文字用汉语无法读通,应是白文。2008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5号卷、6号卷以“白文文献”入选,标志着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注疏文字为白文的意见已经获得普遍认可。
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这种用白文注解汉文佛经的形式,正好映证了昆明筇竹寺元代翰林修撰杨载《大元洪镜雄辩法师大寂塔铭》中“师俗姓李氏,以僰人之言为书,于是其书盛传,解者益众”的记载,说明南诏大理国以来佛教徒曾经借助白文来宣讲和传播佛教教义。在书写符号方面,手写佛经的注疏文字也符合汉字系文字早期发展的特点,即以假借汉字为主,同时使用汉字省略、变形、增损汉字笔画等方法来书写,尚未形成以形声法为主的造字模式。写经中的不少字符与白文的其他历史文献相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丘”字读为het(本专栏文章的白语读音用拼音白文书写,以下不再一一注明),意义为“里面”等。关于南诏大理国白文写经的白文符号,可参见赵衍荪先生《浅论白族文字》(载《云南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南诏大理国手写佛经的白文不仅字数多,篇章完整,且书写符号前后统一,书写流畅。作为白文发展早期的珍贵文献,手写佛经的发现,使白文的历史存在成为学界共识,也使人们对白文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但由于写经的年代较为久远,当时记录的古白语与现代白语在结构上已有根本的不同,因此释读工作面临巨大困难,亟待学术界集体攻关加以破译。
盐亭嫘祖故里、蚕丝嫘神圣地的嫘祖和嫘祖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其悠久的历史令人瞩目。该地汉族民间传说、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种类众多嫘祖种桑、养蚕、治丝的故事众口相传。精彩的舞蚕龙、桃子龙等汉...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