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开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是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在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唐代以降,城隍信仰及祭祀城隍活动在各地逐渐盛行,求晴祈雨、招福避祸的各种祭文也多有流传。农耕文明时期,水旱不能从人,官民与城隍、五龙之间必须相互依赖,舞龙求雨(或求晴)成为古代官方和民间祀神活动的重要内容。
城隍文化在郪江古镇能够积淀下来,还与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紧密关联。从先秦至汉朝,从郪国王城至郡县治所,郪江古镇的诸多遗存为民俗文化铺垫了厚重的历史基石。这里留存着中国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崖墓群,分布在以古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数以千计,尤其以金钟山、泉水坝、紫金湾墓群最为集中。墓室虽大小不一,而结构基本一致,设施齐全。“狗咬耗子”“凫鸭”“推门探望”等刻图,神态逼真,情趣盎然;不仅刻工精细,还辅以色彩,虽年代久远,却朱丹依稀。墓葬文化如此厚重,大汉风韵可见一斑。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庙会巡游中为什么大家那么热衷于表现“阴阳界”。
郪江山清水秀,小镇古朴典雅。三四米宽的街道两边,多是木结构黛瓦平房,屋檐都向街心伸出,用木柱支撑,在门前形成一条遮阳避雨的走廊。街坊邻居在廊下吃饭,喝茶,摆龙门阵。到赶集日子,廊下支起一个个小摊,青石路上,肩挂背篓的身影川流不息,还有木柱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和横梁上的镂空雕刻,无不书写着曾经热闹又安稳的民居文化。
古庙是郪江古镇的典型建筑。短短不过三百米的小街,曾有观音庙、关爷庙(武圣宫)、王爷庙、地祖庙、黑神庙等,每座庙里都有戏台,想象自己穿越到明清,那时的郪江是何等热闹,五座戏台同时开唱,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激越或温婉的川腔余音绕梁,回荡在镇头的山水之间。如今还有王爷庙、地祖庙保留完整,包括里面的戏楼。
王爷庙位于古街中间,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和正殿构成,呈四合院布局。戏楼是背面当作山门,坐南朝北,面对正殿,台上的戏大约先是给正殿里的城隍神欣赏的。地祖庙的结构布局也大体相似。巡游前后,王爷庙和地祖庙里的古戏台是好戏连台。郪江庙会组织者滕致祥先生信心满满地说道,“郪江是有名的川剧之乡,大热天里,各位名角都是尽心尽力,有些孩子父母喜欢演戏,从小跟到大人,现在也会唱会跳了,何愁没有观众看。真是热闹非凡,精彩连连啊。”台前自带椅子或席地而坐的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望着台上,锣鼓铿锵,脸谱靓丽,《狸猫换太子》引得满堂喝彩。
极具沧桑感的黄桷树在郪江古镇随处可见。王爷庙院子里有两棵,一棵是“树包石”另一棵却是“石包树”,而在古街的街尾,有两棵古树却长成了一棵,名为“合欢树”,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城隍爷的点化呢?老街通往河边,就引出古郪道的一段,这是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坑坑洼洼的石阶,光滑起亮的石板,曾经叠加了多少忙碌穿梭的脚印,又曾倾听了多少古往今来的城隍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据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孙正国教授统计,在《全唐诗...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
梁公林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距曲阜城东13公里,在兖岚公路以南,防山之北。它面对泗水,背倚防山、古柏参天,桧楷成荫,是一处人造园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
文安当地民众自古以来习以土葬,死者因贫富不同,葬俗礼教繁文缛节不同,规模也不同,操作程序大致相同。一、请忙事人当有家人去世上床后,在挂索钱纸和设祭台的同时,要请忙事人。旧时请忙事人,孝子一定要在由族中...
据《每日邮报》报道,烫乳礼是一种将烧热的物件放到女孩胸部上以阻止胸部发育的风俗。这项风俗与“割礼”类似,多见于西非地区,没想到在英国也有多人惨遭其害,英国目前大约有1000名女孩遭受了烫乳礼的荼毒。这...
九龙山,位于安阳水冶镇南面,彰武街道西部,是一座历史名山,俗称“九龙山”,又名龙山。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写出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在其《魏都赋》一篇中,左思形容九龙山为...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不同。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 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
粪箕,竹子或柳条编的,当年在合肥农村很常见,属于农家必备之物。与粪箕作伴的,还有一个撮粪的铲子,俗名比较难听,叫“屎刮”。儿时,我去外婆家,与表兄弟们玩耍,就可以在院子角落看见粪箕,屎刮紧紧挨着它,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