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来,定光佛的神迹、传说遍布各地,在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客家聚居的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并被迁徙的客家人把定光佛信俗带往世界各地,定光佛被客家人称为自己的保护神,均庆院成为定光佛的祖庙。
定光佛俗名郑自严(934-1015),是宋代泉州府同安县人,11岁出家,历多年参学苦旅,修成高僧后云游各地。
郑自严于乾德二年(964年)驻锡南安岩(今岩前狮岩),在武平弘法传道五十多年,其间除蛟伏虎、为民除害,疏通航道、寻找泉水,祈雨求阳、呵护生灵,赐嗣送子、筑陂止水,为民请命、神通广大,助民之所需,被闽、粤、赣等地的信众视同神明,争相构庙,踊跃供养。祥符八年(1015年)圆寂于狮岩,享年八十二岁。自严圆寂后,先后五次被朝廷加封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民众尊称其为“定光古佛”、“定光佛”等。一千多年来,定光佛的神迹、传说遍布各地,在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客家聚居的地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根深蒂固的民间宗教信仰,并被迁徙的客家人把定光佛信俗带往世界各地,定光佛被客家人称为自己的保护神,均庆院成为定光佛的祖庙。
定光佛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多种叫法,定光古佛、定光佛、定公佛、锭光佛、燃灯佛、燃灯太子、定光大师、古佛、古佛老爷、定光法师等,圆寂后人们尊称为定光古佛,台湾地区尊称为定光佛。
1、除蛟伏虎,为民除害。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定光佛云游天下,路过大和县怀仁江时,江水突然暴涨,浊浪翻滚,当地百姓说是蛟龙经常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定光佛手写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骤退,变成一片沙洲,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龙洲”。相传汀洲城南的龙潭中有孽龙危害百姓,定光佛也投偈潭中,孽龙遂消声匿迹。又传定光佛设道场时,“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宋淳化间(990-994年),乡民牧场中的牛被老虎伤害,定光佛闻讯后,直奔牧场,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写上偈语,第二天天亮,猛虎死于路中。
2、疏通航道,寻找泉水。相传宋景德初(1004年)定光佛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中布满槎桩,船只常常触桩而沉没,定光佛用手抚摸着槎桩,说道:“去,去,莫为害!”当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涨,槎桩均被江水冲走。到了盘古山后,发现井水枯干,禅院缺水,遂用禅杖敲井沿三下,说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溅崖之声不绝于耳,天明,井水涌出满溢。《清流县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有僧云谷来清流曹溪一带云游,隐居于金莲寺。相传有圣僧定光到此住持,修建寺庙:“旧无水,定光佛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返,始有泉涌。其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莫寻其源”。地下水始涌出,汇成激流瀑布,清夜听泉,常疑三春暴雨,遂定名“灞湧岩”,亦为清流古八景之一“灞湧金莲”。
3、祈祷雨阳,筑陂开圳。宋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赵遂良请定光佛搭台祈晴,获应。不久,又发生旱灾,郡守胡咸秩遣使到南安岩请定光佛祈雨,定光佛写一偈语给来使带回汀州,刚进入汀州境内,大雨倾盆,是年喜获丰收。相传清流县长校灵台山下筑陂,因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拢。一天,一位老太婆给筑陂的儿女送饭,正好遇到装扮成乞丐的定光佛向她乞食。老太婆将筑陂事及家中困苦状一五一十地告诉定光佛,对他的乞食面有难色。定光佛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开了,老太婆见他饿成这个样子,忽动恻隐之心,将所有的饭菜施舍给定光佛。定光佛吃完后,来到水陂,叫众人走开,即脱下草鞋,甩往垄口,弹指间水陂合拢,且十分牢固,经久不毁。乡人德之,立庙奉祀。
4、神通三界,惩诫权贵。相传宋真宗时,有一次在京都设宴请全国高僧,在皇帝面前无人敢就坐。定光佛姗姗来迟,进殿后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对面,宋真宗感到惊讶,问道:“大师从何处来?几时起行?”定光佛答道:“今天早上从汀州来。”真宗不相信,又问:“汀州太守是谁?”答道:“是胡咸秩。”宴毕,真宗故意叫定光佛带一些斋饭赐给胡咸秩。斋饭带到汀州还不凉,胡咸秩惊诧万分,上表谢恩。真宗接到胡咸秩的表文后,才相信定光佛非等闲之辈,称之为“现世佛”。又传宋祥符初年(1008年),广东惠州有一艘运载砖瓦的巨船搁浅于河源县沙州,僧侣来到南安岩请求定光佛帮忙。定光古佛书写一首偈语给来僧,来僧持偈到搁浅的船上,船只莫名其妙地拔动,顺利航行。
又传定光佛某日到武平县梁山下的萝斗坑一带化缘,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而且连借锅煮饭也不给柴火,定光佛说:“我只好用腿当作柴火了。”说罢,竟将双腿伸入灶膛,哔哔啪啪烧了起来。须臾饭熟,餐毕,定光佛扬长而去。富人发现定光佛双腿完好,而家中的饭桌、板櫈腿悉被烧光,遂持打狗棍追了上来。定光佛行走如飞,来到水口,背起一块大石头放在梁山顶,让石头悬空而立,危危欲坠,使为富不仁的富翁担心巨石从山上滚下来而惶惶不可终日,以示惩罚。
5、慈悲为怀,赐嗣送子。武平县的许多地名也由来于定光佛的神话传说,如“寄子岭”的传说至今仍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相传宁化余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不久,妻子果真怀孕,生下一子。余某夫妇感恩不尽,抱着儿子一齐到南安岩均庆寺叩谢,想不到离南安岩20里处小儿子突然死去。余某夫妇仍坚信定光佛法力无边,定能使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就把儿子暂且安放在荒岭,一起到南安岩均庆寺进香祈祷。拜毕,回到荒岭,死去的儿子早已复活,正坐在那里吃馒头呢,后世人称此荒岭为“寄子岭”。
6、为民请命,心系百姓。宋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征收布匹,则由当地百姓代交,定光佛于心不忍,写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夹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发现后,十分恼怒,拘捕定光佛询问,定光佛拒不回答,郡卒张晔愈怒,令人焚烧衲帽,可是火烧尽了衲帽越烧越白,只好把他放了,从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相传定光佛游历沙县时,变成一个老和尚,从溪南腾空而渡,正好被李纲遇见,李纲知道老和尚非凡人,就上前叩问姓名、住址,并要拜他为师。定光佛拒收他为徒后,李纲又以前程卜问。定光佛写一偈语送他,偈语曰:“青着立,米去皮,那时节,再光辉。”最初,李纲不知道偈语的含义,到了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围开封时,李纲应诏入朝,出任尚书右丞,翌年出任宰相,偈语的预言(“青着立”三字寓“靖”字,“米去皮”三字寓“康”字)得以验证。《沙县志》卷四又载,李纲被贬谪于兴国寺时,看见一个老和尚渡溪时,足不履桥,离地腾空而行,觉得诧异,尾随和尚到洞天岩。老和尚在岩石上闭目养神,李纲待老和尚醒来后,前去与他攀谈,并边走边谈,至溪桥才相别。待李纲回首,发现老和尚驾雾腾云而去,才知道老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
牙克石市 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雅克萨为“涮坍的河湾子”。牙克石市附近扎敦河有一个很大的河湾洲渚,故名。免渡河 镇名,滨洲线铁路站地。因免渡河流经境内,镇以河名。“免渡”是蒙古语“门都”的音转,...
大家对加拿大的饮食文化有多少了解呢?由于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也拥有一个丰富多采的饮食文化。其中,“三不”饮食文化便是别有一番情趣。1、不设烟酒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到酒店招待朋友吃饭,...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