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人娶亲嫁女有着搭青棚、吹唢呐(俗称吹号)跳芦笙、跳三跺脚的习惯。
搭青棚。搭青棚有一定的规律,一是搭棚的材料,要用青松树、叶来搭(没有青松可用青松树叶代替),表示万古长青的意思。二是青棚的大小根据客人的多少来定,用几棵叉搭几排来表示,场地的宽窄用树杆的长短来调剂的。
吹唢呐(俗称吹号)。一是增添热闹的气氛,二是用唢呐不同的曲调作为办事情的指挥号令。比如用发大号表示要开餐了,用小号吹催客调,催促没有来的客人快快来,要开餐了。还有用曲调催帮忙的人摆桌椅、摆碗筷,要上菜了,开饮时吹开餐调,邀请客人上座等,都有不同的曲调作为办事过程中的指挥号令。
跳芦笙、跳三跺脚。一般是在晚上9点以后,开始时吹唢呐和吹芦笙的一起上,边吹边跳,召集人员来跳,等人多起来了,吹唢呐的就退场了,由弹三弦的伴凑,开始唱云小调(俗称唱曲子),边跳边唱。跳芦笙、跳三跺脚的时间长短在于唱的人唱的水平如何,若是唱得好,找着对手,往往唱到在亮不分胜负。唱的曲调有几种,有排曲、猜曲、古曲等。一般分三个阶段,开始唱时称“开门调”,结束时要唱“关门调”,中间是相互对唱。一是增加婚庆的气氛,二是解决了远处来的客夜间住宿问题。远处来座客的人多,晚上没有地方住,大家在一起跳三跺脚,即热闹又解决无处睡的问题。
“开门调”。主要是祝贺主人家,祝贺新郎新娘,祝贺亲朋好友。
唱了“开门调”后,会唱些邀请朋友参加的曲调,并进入正场。进入正场之后,唱的曲调根据不同的情况,唱的内容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有现编现唱,见什么唱什么的,也有唱排曲、猜曲、古曲等,唱曲的人脑子灵活,反映特快,能及时领会对方唱曲的含意,并及时编出回应对方的曲调,对方唱什么答什么,所谓“见子打子”。
“关门调”。收场时有 “关门调”, “关门调”是以感谢主人家盛情宽待的曲调为主,并会邀请对方以后再对曲,后会有期的意思。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