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随着西医西药的传入,潮汕地区才逐渐有助产士施行新法为孕妇接生,但潮汕大部分城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仍然依靠接生婆沿袭着旧法接生。
接生婆大多有生儿育女的亲身经历,而且懂点粗浅的卫生知识。就其年龄,以四十开外六十以内为最好。做这一行,经验往往比技术更重要。过去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对孕妇腹内的情况只能凭经验估摸,有名气的接生婆大多是通过多年的接生锻炼出来的。
接生婆大多数是热心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天气,只要哪家孕妇要生了,去请她接生,她就会立马赶过去。一到孕妇家中,接生婆洗完手就立即走进产房,一边询问一边观察着孕妇的情况,吩咐家人端来一盆热水和剪刀,做好产前准备。“临床经验”丰富的接生婆,一边柔声细语地安慰着痛苦万状的产妇,一边用“屏气、下努、用劲”帮助她用力。
在潮阳关埠一带,产妇分娩常见的方式是卧式,即躺在床上进行。生产时,产妇躺在床上,产房内留有接生婆及产妇的女性亲人。临产时,家人把准备好的热开水端入产房,拿两条毛巾浸入水中,然后拧成半干状态,一条为产妇擦汗,一条放到产妇的嘴里,若产妇感觉疼痛,就可使劲咬住毛巾,方便她用力。其他人员有的帮忙按住产妇的双手,有的用力掰扯产妇的双腿,接生婆则在一旁观察生产的进展情况,如果胎儿的头部顺利露出,接生婆则用手抓住胎儿的头部将胎儿拽出。若是胎儿的头不能顺利露出而且时间较长,担心胎儿在子宫内窒息,接生婆就会把手伸进阴内把胎儿的头顺好方向,随后用力把胎儿拽出。
婴儿哭喊着呱呱坠地之后,接生婆迅速进行性别鉴定,并马上向房外等待之人通报。随后,接生婆就对婴儿进行“拭口”,清除口内污秽。有些分娩的孕妇,因接生婆用力牵拉等原因导致产程大出血,出现昏迷、虚脱等垂危症状。最怕的事情莫过于孕妇难产了,也就是孩子的脚或屁股先出来,这个时候母子的生命都会有危险。遇到这种情形,接生婆通常会拿一根扁担压在产妇的胸口,找两个人分别按住扁担的两端,以防止孩子往上走。产妇分娩过程如果出现胎盘滞留,接生婆则施行扁担来按压产妇的下腹部,企图借以促使胎盘尽快剥离排出体外;也有家人持扁担撞产房的后壁,民间俗信这样就可以催促胎盘产下。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情况,接生婆经常是毫无办法,只能是听天由命。
婴儿脱离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刹那,会本能地啼哭起来。潮汕民间俗信,婴儿哭声连绵、声音宏亮的属长寿相。若婴儿降生后无声无息,则表明呼吸不通,应立即抢救。接生婆通常的做法是倒提婴儿的双腿,随后用力拍打婴儿的屁股,强使婴儿啼哭。在揭阳钱坑,当地人认为,小孩出胎后静默不哭的,必是带有什么关,须祈拜关神爷,请关神爷来管他,使他不会养不大。旧时在一些地方,小孩要是出娘胎就小便或大便,人们认为这是不吉祥的象征,特别以小便为甚,做父母的一般不愿意养这婴儿。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如今潮汕乡村都设有专门的分娩所和医疗机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妇母婴的安全和健康,旧法接生已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
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候,春联是刻在门庭木椽或石柱上的,也有的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后来又用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到汉代时,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又将春联写在纸上,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联看...
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叫羊獬(包括南、北羊獬两个行政村),一个叫历山(包括东、西圈头等六个行政村)。前者座落于汾河东岸的平原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山区,两者相去70余华里。按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