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东南乡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百姓头包一条白布帕子。这种习俗,曾有传说与蜀中百姓纪念诸葛亮有关。但在石柱土家人中,其来历则有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传说呢。
相传在秦朝时期,有一年朝庭下达圣旨,强迫居住在七曜山一带五溪十八峒的土家人服劳役,征调去修万里长城。在此之前,朝庭先后下旨,已被征去几批土家人服役,这些人都是赵小送灯塔——一去永不回,是死是活音讯全无,弄得百姓们怨声载道。现在又要征调劳役,大家更加不满。当时有个性格刚烈、好抱不平的土家青年覃勾更是怒火万丈,暗暗和寨子里的几年青年人商议造反抗拒劳役。这正投大家的心意,大家马上分工行动,一面组织人连夜打造兵器,一面发动联合群众,很快组建起义军队伍。大家暗中喝血酒起誓结盟,约定农历七月十二晚起事。为了在夜是能分辨敌我,凡参加起义的人,每个人的头上缠一条白布帕为记号。
那天子夜,寨子里突然响起“嘟嘟、嘟嘟、嘟嘟”三声激昂而悲愤的牛角号,这是大家起义的暗号。顿时,穷苦的土家人拿起兵器和一种用楠竹加铁尖制作成的、有杀敌防箭功用的板盾。在覃勾的指挥下,义军冲进酋长家,杀死了头人,救出了被强征去的劳役青壮年。随后,附近的汉、苗族百姓纷纷响应,纷纷啸聚山林,与朝庭对抗。
朝庭闻讯后,连忙调兵遣将,派遣一名将领带领一万多人连夜兼程,赶到五溪十八峒,对土家人进行血腥“围剿”,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连老人小孩都不放过,很多人惨死在敌人的屠杀中。
在反“围剿”中,覃勾指挥义军与官军拼死战斗,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一个个义军前仆后继拼杀不停,直至全部倒在血泊中。就这样,义军因寡不敌众彻底失败,覃勾也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起义军被血腥镇压下去,可是土家等族人民反抗朝庭、争取自由的信念永不熄灭。为纪念这一日子,大家把七月十五当作“祭日”,相约在每年的这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头包白布帕,买来酒、肉、香、蜡、纸、烛,用新收获的稻米、包谷及新鲜蔬菜等制成“贡品”,祭奠为自由而献身的祖先。久而久之,便演变成“鬼节”,同时,人们发现,头包白帕夏天可以防日晒,冬天可以保暖,起到了代替帽子的作用。就这样,包白帕的习俗便沿袭至今。
佛珠,也叫念珠,是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今天,很多喜欢时尚或显示个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们却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
西安作为一座古城,它的魅力不仅仅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还有那一条条古老的街巷,它们像血管一样,遍布于城市的肌体。有了这些老街巷,西安才显得更亲切、更鲜活、更生动。也许,我们许多年都去不了一次西安的名...
义乌双林寺位于义乌佛堂镇云黄山,该寺建于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佛教居士傅大士开创。历经15个世纪,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北宋时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
送子龙赴吉州掾宋 陆游我老汝远行,知汝非得已。驾言当送汝,挥涕不能止。人谁乐离别,坐贫至于此。汝行犯胥涛,次第过彭蠡。波横吞舟鱼,林啸独脚鬼。野饭何店炊?孤棹何岸檥?判司比唐时,犹幸免笞箠;庭参亦何辱...
成都人历来称办丧事为“打丧火”。旧时,打丧火分小三天或大三天,视各自情况定,办丧事的过程,都要经历“备后事、送终、设灵堂、打丧火、烧七、除服”等。父母进入衰年,子女要为其准备后事(也有老人自行筹备的)...
《白虎通义》云:丧(sàng)者,亡也。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既然人活着要遵循礼制,那么人死后也应当遵循礼制,即使现世的人是再也见不到死去的人了。人死之后的礼制,就...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
犹太人爱吃豆子。雅各就是用红豆汤换得了以扫的长子名分和特权。犹太人的主食是饼,有用小麦面做的,也有用大麦面做的,后者一般为贫困者食用。由于饼在犹太人的食物中占头等地位,所以常被视为“生命线”。他们吃饼...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
古代元旦不同于我们今天公历新年的第一天,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元日、元朔、元正、正旦、端日、岁首、元春等等。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大年初一,这个一年中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