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地带,人家常有二喜。是为红喜与白喜。红喜是指结婚、生子、高升等喜庆之类;白喜却是老人升天,老人白柒等等(其他任何非正常自然死亡除外)。这两喜相同之处,便是大摆宴席,同村亲戚之人聚合一堂。但明显不同是在宴席之菜肴上,白喜区别于红喜是菜的种类与数目,红喜为双,白喜为单。红喜菜肴放放枣,白喜则无。另外还在于鼓乐方面,红喜多是喇叭,而白喜多则鼓,镲,(有大镲,小镲)等等。红喜中的镲音是开放,欢喜之乐,而白喜确是闭合,沉重哀悼之音。
老人逝世后,需要做三天法事,才能升天。法事的项目众多,有过桥,诵经,评功,走灯等等。过桥,诵经,评功都在室内所做,只有走灯是户外移动法事。鞭炮自然不可少,但走灯鞭炮声多是短暂的。
走灯对于法事来讲,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后一天的法事。走灯结束,意味着第二天下葬,下葬的时间与地点,风水先生已经算定,这就意味着走灯之时,不管天气如何,必须继续下去。多半人们有些玄乎的说法。如果天晴,人们多会说是老天疼怜老人,在他过逝季节给了这样个好天气;纵使下雨,则另一番解释,老人功绩伟大,上天也怜惜流泪。走灯是凌晨三四点进行,一只队伍浩浩荡荡。走在最前列的是老人的第一后人—儿孙,手捧老人遗像。后面是鼓手,锣手,喇叭手。走灯的范围比较广,多到同村或者邻村。儿孙捧着老人的遗像,走灯到每一户人家前,每户人家都有家人早起,准备着香纸与鞭炮。等着走灯的人群一到,便燃烧香纸,老人的后人,对着燃烧的纸堆下跪,待鞭炮放完后才起,这样又进行到下一家。烧香的人家多说些老人保护后代平安之类的话语。下一户远远听到锣鼓音,都起来接灯。
走灯的时候因为天气比较黑,行走不方便,每到走灯之时,以前会捧上蜡烛或提携白色灯笼。就像城市的晚上的路灯,但它会移动。而现在打着手电筒。如果晚上行路之人碰见走灯的队伍,立即避开让路,寓意着给亡灵让路,回升天堂。
走灯结束后,将花圈以及拜祭用品放到下葬之地,意味着亡灵已经来到自己的安居地。到了第二天,亡灵便下葬了。
走灯,现在村里不多见,多因为法事变得简单。走灯也寓意对亡灵的尊重和后辈对先人的孝顺与祭奠!
 
          今天这篇文章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知晓,对号入座,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况,请第一时间去联系自己信得过的师傅,不要再耽搁拖延下去,以免错过最佳化解时间。1、身边能说知心话的朋友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孤独郁...
 
          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之间流行氏族交错从表婚,亦即姑舅婚(指姑舅表兄妹三者间的通婚,这是群婚制的一种残余形式。姑舅表兄妹不属同一氏族,因此在实行亲兄妹间禁婚的群婚制时,姑舅表兄妹可以结婚,这在今天的维达人中...
 
          扁担,是壮族互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的都安、马山、巴马、南丹和桂西的百色、平果、大新等县广大农村。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间舞蹈盛行,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就有两千多年前古代...
 
          “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早在在元人的诗作中,我们已然能找到妈祖的踪影。这位居庙堂之高的神灵,在民间救疾苦,在海上定风波,为劳苦大众送去平安吉祥。妈祖文化,是由妈祖信仰衍生而...
 
          跳曹盖为古老的新春祈祥驱邪的民间祭祀活动,主要流行于四川的平武、南坪以及甘肃文县的“白马藏族”中,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驱灾纳吉。白马跳曹盖可以说是白马藏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极其原始,具有强烈民族特色...
 
          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是由火葬逐渐改变为土葬的,它在很多方面保存着民族特点。人将死时,至亲们围优在病者身旁守护。把米(男丸枚,女七粒),茶叶和碎银少许,用红纸包好,放人奄奄一息的病人口中,并诸东巴或族中长...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甄选出来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可谓耳熟能详,明末清初诞生的这四部经典小说,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每一部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凄美《红楼梦》...
 
          真武庙位于蔚县城墙西北角内街道拐角处,即财神庙街西端和守备衙门街交汇处。据说历史上蔚州八百村堡的最高处均建有真武庙,唯城内的真武庙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处于统领地位。现存真武庙为明代建筑,坐落于城墙内的...
 
          西黄寺是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寺在晚清咸丰年间(1851—1861)遭英法联军掠劫破坏,抗日战争期间又被日本兵占为兵营,达赖楼也被破坏殆尽...
 
          广昌孟戏,是一种演唱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曲,俗称为“孟戏”,至今在江西省广昌县传承演出了五百余年。“孟戏”用高腔演唱,经专家考证,具有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音。“广昌孟戏”在戏班在广昌县有三路,分别是...